政策蓝图舒展,春城旅居风起。随着《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的正式出台,昆明作为“旅居云南”的领头雁,正以清晰的政策导向和精准的产业布局,向四海宾朋发出“诗意栖居”的邀约。这份邀约,不再局限于短暂的风景观光,而是指向一种深度融合自然、文化与生活美学的长久驻留。
政策经纬,织就旅居强基
顶层设计为旅居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昆明以“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为核心生态名片,系统构建旅居产业新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农文旅融合,着力培育19个乡村旅居重点示范村,并创新推出“轻松住”套房酒店等多元产品,旨在擦亮“旅居昆明”的金字招牌。政策红利深度释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落地,心血管、呼吸、肿瘤三大国家级医疗中心构筑坚实后盾;养老机构建设补助、社区运营资助、幸福食堂补贴等多维并举,为康养旅居奠定坚实基础。空间规划上,“一屏两湖四廊”的生态格局加速构建,滇池治理持续深化,晋宁大健康产业示范核心区联动空港、安宁,共同擘画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宏图。
自然馈赠,托举诗意生活
政策的蓝图,根植于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年均14.8℃的恒春气候,1840米的海拔,共同酿造了四季不败的芬芳与永恒的春日暖意。蓝花楹的紫色浪漫装点街道,无人机穿梭配送着春城主题的咖啡香;长水机场的“鲜花饼节”,让游客甫一落地便尝到“春城味道”的清甜。斗南花市每日流转的8万吨鲜花,化作唇齿间的鲜花饼与落入过桥米线汤碗的食用花瓣,将“芬芳”真正嚼进日常。洛龙街道白龙潭公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000个,优良空气天数连年领跑,成为“天然氧吧+文化归属”的生动注脚。政策与生态在此完美耦合,使昆明的旅居价值,从单纯的避寒避暑,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实践。
空间转译,解码栖居深意
在政策引领与生态支撑下,精品民宿成为诠释“诗意栖居”的核心载体。滇池沿岸,海晏村“山隐筑”民宿以巨幅落地窗揽尽滇池日落,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古渔村涅槃重生,村咖与旅拍业态蓬勃兴起;蘅芷院深藏清末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匠心,古琴雅集绕梁;云园湖居陈列明清家具汉唐石雕,让驻足成为穿越时空的对话——两者分获国家级旅游民宿认证,是政策扶持与在地文化结合的典范。环滇137公里绿道如丝带,将牛恋、梁王等古村“串珠成链”。当游客体验扎染、临摹古帖,旅居便从短暂“歇脚”升华为深度的文化沉浸,这正是政策所鼓励的“旅居产业”向“旅居生活”的深刻转变。
社区共生,谱写共富新章
政策导向下的旅居经济,最终落脚于社区活力激发与居民福祉提升。很多社区创新盘活闲置房源打造特色民宿。泰康之家·滇园、鹏瑞利健康商旅城等重大项目拔地而起,构建“5分钟医疗响应、24小时专业护理”的康养服务闭环。滇池沿岸,海晏村从“靠湖吃湖”转向“护湖兴湖”,湿地成为人鸥共享的生态客厅;官渡古镇将乌铜走银、慢轮制陶等非遗巧妙植入民宿场景,村民经营咖啡馆、旅拍在家门口就业,当五湖四海的旅人在此找到心安,当社区因新老居民的融合而焕发活力,昆明旅居便成就了“流动的故乡”。
夕阳为滇池镀上琥珀金边,古滇康养园书页轻合。昆明以其政策的远见、自然的仁慈与文化的厚度,正将“栖居”二字锻造成可触摸的生活哲学。这是一座城市最深情的邀约——在四季不败的芬芳里,在滇池的波光潋滟中,每一位异乡客都能听见自己灵魂落地的声音,找到那份独属于春城的诗意栖居。(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红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