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本草科创 食药未来!云南省农科院携食药同源创新成果亮相第9届南博会
昆明信息港    06-23 10:51:28

6月19日,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昆明市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云南食药同源产业联盟、云南中药材产业创新研究院,以“本草科创 食药未来”为主题打造食药同源特装展,集中展示科技赋能食药同源产业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成果。展区聚焦“种子—技术—产品—产业”全链条,科技赋能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中药材产业”,成为本届南博会的一大亮点。

云南省农科院展区陈列出滇黄精、三七、灵芝、功能咖啡、食用花卉、休闲零食系列产品,实现“滋补轻量化”。 还推出了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食品工艺的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预制菜、药膳滋补汤(膏、粉)等,深受市民喜爱。依托“数字云药”平台建成食药同源全程追溯系统,目前已落地应用,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解决方案”。

云南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是中药材种植大省,“无云药难成方”,云南中药材种类繁多、珍贵稀有、品质上乘。云南省农科院建有省级药用植物滇中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引进药用植物种质资源1400余份、标本室收藏腊叶标本7万余份;保育航天材料50余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草果种质资源圃。

云南省农科院累计登记药用植物新品种94个,占全省总量的47%,成为国内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科研单位,覆盖滇黄精、三七、天麻等云南道地药材。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紧紧围绕促进“农、药、食、养”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和云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云当归(云归2号)、云木香(云香1号)、滇黄精(云药1、2号)、红花(云红七号、滇红花二号)、工业大麻(云麻14、15号)等100余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技术。

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与各级农技部门及企业合作,在林下生态农业发展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一系列的林药、林菌、林菜、林草、林粮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及系列技术标准,打造了一批典型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林业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例如,“果树+滇黄精/白及”套作模式,“草果+滇黄精/白及/天麻/重楼/仙茅”种植模式,“草果+鸡/中蜂”综合产业发展模式,“茶园/木瓜园+滇龙胆”模式,“幼龄果园+云当归”模式;“松林+岩陀”林下生态种植模式已经全省适宜地区广泛推广。在怒江州创新“草果+土鸡”“草果+中蜂”等林下套种模式,打造“光伏+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党建+光伏+集体经济+N”发展新路径。云南省农科院这些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小药材”向“大产业”转变,为云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为加快破解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重大科技难题,以科技支撑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农科院牵头成立云南中药材产业创新研究院,聚焦云南省“十大云药”和“十大健康资源”品牌代表品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中药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还牵头成立了云南食药同源产业联盟,整合12家头部单位,突破产业堵点卡点,促进“农、药、食、养”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和云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第二个烟草产业”部署,云南省农科院将聚焦科技创新(如,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制定、功能健康产品开发);国际品牌建设(依托南博会等平台辐射南亚东南亚); 政策智库支撑(服务省级产业决策)等任务。以科技引擎驱动全球化布局,强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推动滇黄精、三七等品种国际认证;建设跨境追溯体系,打通东盟中药材贸易通道;发展健康食品产业,通过科技支撑,将食药同源的药材转化为高档健康食品,围绕天麻、三七等开发云南特色药膳,构建食药同源产业版图和健康中国样本。(昆明信息港 记者曹芸)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