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孙红亮 6月24日下午,春城雨后初晴,阳光明媚。作为“五百里弦歌——2025昆明文艺周”暨昆明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核心项目之一,“螺洲铭——昆明作家散文分享研讨会”在新华书店南屏街店举行,省市文艺界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等齐聚一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话昆明散文的成就和发展现状,总结当下昆明散文创作的得失,预期昆明散文的未来发展。
本次分享研讨会由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小松主持。著名小说家、昆明作协主席陈鹏致辞时表示,今年是第五届昆明文艺周,前几届协会专场活动主题分别围绕诗歌、小说开展,今年进行一次以滇池为主题的散文作者的对话和研讨。“昆明是一座文学大城,积累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为中国的文学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鹏说,几十年来,昆明散文依然大踏步往前走,很多散文作者都在以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书写非同凡响的作品,祝福并希望他们今后用充满个性、非常漂亮的文字来征服这个城市,同时也为这个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基因。
活动现场一字排开的主题展板吸引了众多目光。昆明作家协会提前精选10条历世历代著名作家文士书写昆明的散文作品金句,配上作者图像、简介,展示美文中的春城形象,让整个会场充盈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现场邀请多位作家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些名家的散文名篇片段,如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徐霞客《游太华山记》、沈从文《昆明冬景》、老舍《滇行短记》、李广田《花潮》、杨朔《茶花赋》、汪曾祺《昆明的雨》、汤世杰《我游过的江水已流成大海》、费嘉《黄昏散步在闹市》。同时,邀请多位近年来散文创作取得优异成绩的作家,诵读其优秀作品片段。包括于坚《昆明记》、张庆国《方山旷谷》、包倬《昆明好在》、半夏《端午节的草木灰粽子》、蒋蓓《银桦金花》、尘埃《少时味道》、湘女《我的鸟语森林》、刘小男《运行时光》、顾沉《一只凌晨六点的鸟》、及耳《碧鸡啼时,金马嘶》。
本次研讨会流程设置非常灵活,在朗诵活动中随机邀请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进行主题探讨。著名诗人、散文家于坚回忆道:“少年时代我就背诵《大观楼长联》,背诵上千遍,经常热泪盈眶。可以说它是我写作的老师,我从这里接触到了诗歌的东西,它相当伟大。”于坚分享了对散文的洞见,“散文就是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章,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都是文章作家。文明,就是以文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用文章照亮生命,超越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
著名作家、昆明作协名誉主席张庆国分享表示,散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在做主编的时候,散文稿件是最难编辑的,很多文章的构思很贫乏。作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文人要会写诗,写诗之外就写散文,这里的散文很宽泛,反映出作家的思想、学识,还有对事件独特的看法等等,最体现文人品质。
在分享研讨环节,著名小说家、昆明作协副主席、《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包倬表示,衡量一个小说家写作是否靠谱,我首先看他的散文,如果散文靠谱,基本上他的语言就没有问题。近年来,我开始尝试写散文,对散文有了一点感觉。散文很好,但是写好很难。散文写作不是‘看见’而是‘看不见’,看不见的那个地方属于精神的领域高地,恰好是我们这些作者要一生追寻的东西;另外,散文要写出生命的在场感,血脉相连的质感。
著名小说家、《边疆文学》杂志编辑田冯太表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骈文和散文两种文体,如果把时间再往文学史的深处追溯,我们把传统小说,尤其是那些笔记归类到散文完全没有问题。到今天来看散文的概念,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概念,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写作者,但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还是要有追求,力图把它写好。
著名小说家、昆明作协主席陈鹏在分享时表示,散文看似门槛很低,但进去之后别有洞天,需要跨越的障碍是巨大的。我更喜欢沉浸在小说虚构的世界,虚构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作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能把它写好。以后可能也要加强散文方面的训练和写作,如果以后要在小说的道路上继续精进的话,可能会面临‘散文化的小说’这个挑战。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云南大学文学院教师王云杉等十余位作家学者们进行了以昆明为主题的散文分享,带大家从佳作片段中看到时代的变化,也看到文学的不断发展,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对散文创作的理解与感悟。
本次研讨分享会是一次心灵与思想的碰撞,为昆明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与名家作者近距离接触、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昆明文艺发展。
“五百里弦歌——2025昆明文艺周”暨昆明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由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6月21日-6月26日期间,将围绕昆明文艺展演、昆明文艺展览展示、文学艺术系列活动三大板块,开展18个专场活动,向社会推介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