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界碑·火塘·咖啡谣——勐马法庭的“枫桥”三叠韵
云南法制报    06-25 15:18:53

在南卡江畔的晨雾中,迁徙的候鸟掠过界碑上的国徽,翅尖抖落的露珠坠入潺潺江水;新垦的咖啡梯田上,深棕色的咖啡果与金黄的霞光一同成熟,香气漫过山脊,浸润着这片被傣语称作“勐马”的边陲热土。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条文与佤族史歌《司岗里》的调子在山谷共鸣,当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683亩咖啡地的承包纠纷在“五位一体”的联合调解下化作共享收益的契约,这个边陲小镇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咖啡香里酿出的不仅是产业振兴的滋味,还有各族儿女在法治框架下畅享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甘醇,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西南边陲绚丽绽放。

咖啡地里的调解现场:看苦果如何变醇香

“这地是我们1988年开荒种下的,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50年。”咖农范某某攥着发黄的承包合同说。对面的土地出租人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水烟:“当年每亩一年的租金差不多才100元,现在咖啡豆卖到30元一公斤了,换作你,你愿意?”

这场持续已久的纠纷,让帕亮村的咖啡地弥漫着比咖啡苦浆更苦涩的气息。1990年前后,百余户从外地迁居而来的农民承包了这片土地,如今随着咖啡价格飙升,出租人纷纷要求收回土地。孟连县委政法委牵头的联合工作专班扎进村寨,孟连县人民法院勐马法庭干警张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户的情况:“扎某女儿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娜某还欠着信用社5万元贷款”。

为了保护本地咖啡产业发展并平衡双方利益关系,张琳多次前往咖农家中释法说理:“根据法律规定,出租方只能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期内出租土地,而租赁合同最长期限只能到20年。”最终,工作专班把出租方的不同需求“萃取”成3类,因地制宜,按需调解,终于化解了纠纷。3个月后回访时,娜某说:“租金涨了,扎某家娃的学费有了着落,我家贷款也还了一半了。”山风掠过咖啡地,曾经剑拔弩张的双方,此刻正合力修剪着同一处枝丫。

界碑旁的巡回审判点:讲透婚姻纠纷的“法理情”

南卡江畔的晚风拂过界桩,国徽下的巡回法庭正在审理一起跨境婚姻纠纷。原告叶某(缅甸籍)将结婚证对折压平:“既然把日子过成了两本账,就让法律帮我们重新算清楚。”被告扎某(中国籍)低着头。

法官翻开卷宗,往事逐渐清晰:2014年,两人在孟连县民政局登记结婚前,已于2012年诞下长子;婚后第7年,女儿娜某出生。当干警踏入他们在南卡江边的木楼时,火塘旁堆放着未洗的碗筷和女儿的拼音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九条规定,调解离婚应优先考虑子女权益。”法官助理用拉祜语搭建沟通桥梁,阐明法条,解读探视流程。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离婚。扎某用长满老茧的手按住调解书,火塘映出他眼角未干的泪:“感谢法官一直耐心调解,帮我们解决了子女的抚养问题。”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2024年上演了244次。背着国徽翻山越岭的法官们,将95.7%的纠纷化解在了村寨。

火塘边的普法夜校:法治星火映边疆

21点半,贺安村的喇叭还在播放着玉米催肥的农技提醒,岩罕家的火塘边已挤满了人——裹着泥巴的胶鞋、沾着咖啡浆的围裙,20多名村民刚放下农具就匆匆赶来。

“上次讲的偷渡案件,岩某帮人运了3次‘客人’,判了多久来着?”村民小组组长点燃松明子,火光映照着张琳手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口袋书。她翻开折角的那页:“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量刑最少三年起步……”

针对边境乡镇的普法痛点,干警们把课堂设在了农闲的深夜:用佤族“班考”(集体劳动)比喻共同犯罪,用嫁接咖啡苗技术解说土地流转……

2024年,勐马法庭的火塘普法夜校举办了30余场。当最后一户人家收好《普法进万家》材料时,远处茶地里已传来早起的采茶歌声。火塘余烬中,埋着村民们偷偷塞给干警的烤花生。在这片四季农忙的土地上,法治的播种与丰收同样需要不分昼夜的耕耘与坚守。

当南卡江的晨雾再次漫过界碑,勐马法庭的干警们又踏上了巡边路。他们深知:在这片迁徙者用三代人从“勐马”走向“盟马”的土地上,在这片被咖啡香浸润的迁居之地,每一次调解都是跨越百年的“新盟约”,每一次普法都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纽带,而那枚别在制服上的法徽,始终与界碑上的国徽遥相辉映。(记者吴怡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