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躬耕法治沃土 伸张公平正义——记五华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娅妮
昆明信息港    06-26 09:36:35

2005年,李娅妮跟随导师成立云南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当她和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南坝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校外调研时,对这个昆明最大的零工市场调研越深,越让她感到揪心: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欠薪、工伤等问题不知道如何维权,有人甚至连一张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都拿不出来。

为此,她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为外来务工人员普法,甚至用送水、免费理发等方式,吸引大家过来听一听。“法律应该是一把能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的伞。”从那时起,这把伞便在李娅妮心中悄然撑开。

伞的温度: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

在办公室抽屉里,李娅妮至今保留着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是打印的,签名是手写的。

原来,来自曲靖市陆良县农村的王女士在昆明的一家婚纱店负责洗衣,因操作不慎手指被机器绞断。店主虽然垫付了医药费,却没有对工伤进行赔偿。李娅妮据理力争,店主最终同意赔偿4500元,仅一个上午就帮王女士解决了问题。拿到赔偿金后,王女士连连道谢。

当天下午,李娅妮返回办公室,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原来,王女士不识字,离开后找打印店工作人员帮忙打字,口述写下了这份感谢信,又让店员教她写名字,再一笔一画、歪歪扭扭地描出签名。“那是群众最真挚的感谢,这封信一直提醒我牢记学法的初衷。”李娅妮说。

“学法律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法律是一种工具,许多身处困境的人没有,我有,所以我应该用法律为他们做些事。”李娅妮说。从业以来,李娅妮从未收到过一起群众投诉。

李娅妮不只是“办案子”,更在用制度化手段推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向基层下沉。她参与建设的“五华区残疾人法律援助示范窗口”获得全国法律援助示范窗口荣誉称号,为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她牵头设立全省首个“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站”,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普法工作和法律援助服务。

撑伞成林:人民需要是创新的动力

到五华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时,李娅妮和同事两个人要承担全区年均500余件案件办理的重任。“人少事多”的困局,迫使她寻找破局之道。

“为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把社区、街道、律师、社会组织的力量都调动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李娅妮表示,问题解决要在家门口,要一次性办、一站办,越方便越好。

2017年,她在全省首推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并创新研发首个法律援助网上服务厅,实现在线申请、预判法律援助。2018年,她建立五华区法律援助律师库,探索实行“点援制”指派方式,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在当年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00%全覆盖。

李娅妮一直未停下创新的脚步。2017年,她组织开展全省唯一一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县区级试点;2018年,她牵头开展“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省级试点工作,在普吉街道首创“睦邻坊家事调解工作室”,引入专业社工、反家暴组织等多元力量,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优化打造“李学调解室”等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人民调解个人工作室;202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探索形成高效便捷、成本惠民的有偿调解模式;2024年,推动建立全省首个涉企民商事调解服务中心,实现纠纷调处与助企服务的融合。一个个首创项目从她的手中“落地生根”。

“改变很痛苦,也有难度,但群众需要就是方向。”从制度破冰到机制革新,她用创新之举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伞护未来:为迷途青春校准航向

在普吉司法所任职期间,辖区一所学校的“刺头”小明经常带头“拔毛”,引起了李娅妮的关注。了解后得知,小明9岁还没户口,10岁才入学,家庭极度贫困,父亲残疾,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家访时,小明房间里的情景让李娅妮触目惊心。李娅妮牵头开展法律帮扶,筹集资金解决其生活困难,为孩子父亲介绍工作增加收入,并联系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关注小明的学习和成长,联系社工组织每天跟进小明的情况,进行心理治疗、行为干预、作业辅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阴霾。孩子进入社会后,为他安排学厨师、做木工,帮助他自食其力。

去年,李娅妮时隔多年又见到小明的校长,当校长告诉她,小明的工作和生活都步入正轨时,李娅妮终于放下了牵挂。

她长期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多次入校开展“开学第一课”等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中,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区级普法讲师团成员,多次受邀为云南大学法学院等高校学生开设法律援助专题讲座;构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动态数据库,对库内人员开展治安处罚、校园欺凌等专项普法;整合辖区青少年保护社会组织力量,对家庭监护缺失或涉嫌违法的未成年人实施一对一帮扶,搭建“普法+帮扶”的连心桥……李娅妮始终以专业和热忱践行普法使命,用法治为迷途青少年校准航向。

撑伞者说:每一处角落都享有正义

作为基层治理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李娅妮带领团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治理样本。

创新构建具有护国街道特色的“六中心一平台”基层治理体系,并在全市首创智慧物业管理中心;打造“护小侠”春城治安志愿者品牌,该品牌经多年培育,已成为五华区志愿服务标杆;推动华山街道、大观街道省级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建设;统筹区级政法机关设立全市首家“醉驾案件一站式办理中心”、全省首个行政复议受理窗口、全省首套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全省首家“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每一项创新举措的背后,都源自李娅妮对基层需求的深刻洞察。

2024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五华区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李娅妮和同事们扎根基层治理多年的智慧与坚守。

在长期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李娅妮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和司法为民的情怀,先后获得云南省“十佳优秀法律援助工作者”、云南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全国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试点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首届“法援好人”、昆明市COP15安保维稳工作成绩突出先进个人、昆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路前行,李娅妮躬耕法治沃土,始终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将法治的伞撑到弱势者的头顶。伞下,是看得见的公平,是摸得着的正义,更是一位政法干警对“司法为民”最朴素而滚烫的诠释。(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