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
昆明信息港    06-27 08:29:26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日前印发。《通知》显示,云南省将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以利益共享为牵引,强化跨区域协同,推动各州(市)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

6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昆明市人民政府、瑞丽市人民政府、保山产业园区等有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利益分享的具体内容不搞一刀切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出台的政策文件,总体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保持政策弹性,留足空间余地、鼓励探索创新。首先体现在适用范围较宽泛,以省内跨州(市)、跨县(市、区)的政府间合作为主,同时支持跨省的政府间合作参照执行。比如在沪滇协作机制下,经由上海力量招引落地云南合规园区的省外企业、项目,可根据双方约定按规定分享相应利益;其次,利益分享的具体内容不搞一刀切,由合作双方结合实际平等协商,且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形势变化协商完善、动态调整。

二是找准政策切口,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我省各地拼经济抓发展的劲头都很足,但地区间乃至园区间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条件差异大,针对政府间合作提供利益共享的政策供给,为打破行政壁垒、增强合作意愿创造了条件,也为跨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提供了路径,同时还将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园区提供新的发展出路。

三是强化政策导向,鼓励各展所长、打造综合优势。园区发展要提速提质增效,就要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聚力发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就是要以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绿色能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沿边开放特殊政策优势,吸引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比如,沪滇临港科技城由昆明经开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昆明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成立轻资产公司,负责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园区运营等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和强项,共同推动园区建设。

据悉,《通知》明确了适用范围,即“谁和谁在哪里的合作可以共享哪些利益”的问题,是政府间协作,共享的利益主要是税费收入和经济指标,园区主要是合规开发区,国家批准设立的新区、沿边产业园区等其他类园区也可参照执行。明确鼓励支持的主要协作类型:园区合作共建、园区优化整合、发展“飞地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协作、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或异地迁建。税收及经济指标分享办法,一是协作形成的税费收入由属地征收,省级分享部分按现行财政制度执行,地方留成部分根据合作双方约定,按程序开展财力划转;二是协作形成的经济指标按现行规定在属地纳统,不突破现有统计制度,政府内部考核时根据合作双方约定比例分别纳入各自考核评估口径。

财政部门将积极打通税收分享渠道

就跨区域园区协作产生的税收收入分享有关情况,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门积极支持跨区域园区协作发展,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前提,以各合作方在园区建设中的实际投入为依据,重点参考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要素,由双方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分享税种、比例、期限、计算方式等细节,为税收分享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部门也将积极构建多层次分配路径,打通税收分享渠道。省内跨州(市)协作方面,省级财政部门将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支持各地进行园区税收分享的办理,通过收支调配,将园区企业缴纳的相关税收,按约定比例在各州(市)间分配。州(市)内跨县(市、区)协作方面,参考省内跨州(市)协作,由所在州(市)财政部门比照办理。跨省协作方面,省财政厅将积极协调财政部,在报财政部备案或审批后,通过中央与省的财政划转进行办理。“对此,财政部也是积极支持的。”省财政厅上述负责人说。

为确保税收分享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省财政厅还将进一步完善动态调整与利益补偿机制,各方可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对园区企业缴纳的税收进行划转,推动区域间从“行政分割”向“利益共同体”转型,实现税收共享共赢。

昆明初步形成 产业“一盘棋”协同发展格局

作为省会,昆明市强化市级统筹,充分调动县(市)区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协作。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推进,产业“一盘棋”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022年以来,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昆明市创新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推动县(市)区间由竞争转向“竞争+合作”,实现破除“小算盘”、共谋“大发展”的“1+1>2”效果。

昆明市实施三个“一盘棋”。产业布局“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明确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合而不同、错位联动、全面统筹”的产业发展格局;要素保障“一盘棋”,由市级层面统筹调配各类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指标,共同保障项目高效落地;招商引资“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构建全面统筹、高效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导项目向优势产业功能区集聚,有序实现跨区域流转,避免优质项目流失和内卷式恶性竞争。

从市域内项目跨区域流转看,昆明已累计推动10个重点产业项目跨区域落地。其中,在推动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禄劝县和富民县推动精细磷化工上下游联动发展,协同保障新希望集团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跨区域落地;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解决园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维护落地企业权益。在破解供需错配、保障要素需求方面,西山区与富民县签订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宜良县与阳宗海风景区签订匡远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实现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有益尝试。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方面,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将办公地点从西山区迁至滇中新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将办公地点从昆明经开区迁至西山区,相关区域分别就税收、产值指标分享达成一致,共同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多方共赢。

从重点产业协作园区项目落地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55个项目完成备案审核程序,落地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和磨憨—磨丁合作区。其中,2024年有4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92亿元;今年一季度有7个项目,总投资约1.27亿元。

此外,2024年,昆明市还与德宏州、迪庆州探索跨区域产业协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州(市)协作机制,一个具体项目正在昆明经开区落地。(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