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梅罕专注地剪纸
清晨的阳光洒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上,在芒市风平镇弄么村的青砖墙上投下灵动光斑。走进国家级非遗傣族剪纸传习点,一幅幅红纸雕琢的奇景展现在眼前。竹篾桌前,6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罕手中的银剪如同活水,在红纸上游走,叶脉的精巧纹路于刀锋下流淌。在这片被傣族深情唤作“勐焕”的土地上,她用一把剪刀裁开岁月的尘封,为千年剪纸技艺注入新鲜血脉,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裁出了非遗传承的新生图景。
对邵梅罕而言,剪纸最初的启蒙是奶奶剪制“董”和“喳”(“董”和“喳”为傣族剪纸式样,用于祈福活动)的专注身影。“奶奶剪‘董’的时候,我总趴在旁边看。”年幼的她攥着树枝,在土地上虔诚临摹那些流转的线条,当稚拙的小手帮奶奶完成第一幅作品,阳光穿透纸纹投下细碎光斑时,那瞬间的斑斓已悄然烙印于心。
小学四年级时,邵梅罕终于拥有了专属自己的第一把剪刀。这把剪刀不仅打破了艺术的藩篱,更赋予她一双洞察万物的眼睛。水牛踏过水田的沉重足印,田间偶遇孔雀开屏的绚烂华彩,劳作的汗水与泥土的气息,都成了她深夜剪纸时奔涌不息的灵感源泉。挑粪时扁担起伏的弧度、插秧时手指与秧苗缠绕的弯度,都神奇地化为剪刀下游走的线条,凝固成农耕场景中最鲜活的瞬间。1985年,她的两件作品从西南边陲飞向北京参展,此后,《吉祥如意》更在国内展览中摘得优秀奖,边疆的泥土芬芳化为艺术殿堂中的馥郁气息。
在邵梅罕的剪刀之下,有着她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流淌着一个活色生香的傣乡世界。“累的时候抬头看云,云飘的样子就是构图。”她的艺术是一种忠实的刻录:水牛的尾巴永远带着甩动时蕴含的力量,孔雀的翎羽细密处暗藏着风的隐秘走向,稻田里蚱蜢的腾跃姿态定格着生命的张力。她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生活的感悟融入了剪纸艺术中,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在美术刊物上发表;她也作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应邀到昆明、北京、上海和日本、美国等国内外参加剪纸展演交流活动。
2012年,邵梅罕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是荣誉,更是一道无声的鞭策:“国家命名我是传承人了,我更不能懈怠。”49岁的她深感责任重千钧,以更大的热忱投入传承事业。
技艺的升华需要时间的淬炼。2017年,一幅融合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幅《孔雀开屏》墙饰在邵梅罕手中诞生。这幅作品历时两个多月,由12块独立剪纸精妙拼贴而成,设计严谨、工程浩大,是技艺与信念的双重结晶。传习所的墙壁,如同德宏各族人民生活的微缩长卷:《老傣戏》定格大榕树下戏韵悠扬,身着华服的演员或凝眸远望,或剑指苍穹,一旁竹楼里,少女正为瓶中更换新枝;《农忙》描绘菩提树荫旁夫妻犁地,丈夫牵引水牛,妻子扶稳犁具,汗水融入无垠农田;《目瑙纵歌节》则沸腾着节日盛装的人潮,围绕着神圣的目瑙示栋踏歌而舞……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在剪刀下有了灵气。游客慕名而至,学习体验之余,大多会挑选几幅凝结着时光与智慧的艺术品带回家中珍藏。邵梅罕敏锐地意识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审美需求日新月异,傣族剪纸唯有在坚守本真的同时,大胆拥抱时代赋予的新元素,才能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稳健前行。
然而,传承之路布满现实的荆棘。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务工,留守的中老年人忙于生计,孩童则难以长久专注于剪纸的细致,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邵梅罕迎难而上,把弄么剪纸妇女小组的活动中心设在家里。农闲的午后、晚饭后的闲暇,妇女们带着孙辈前来串门,剪刀与红纸在谈笑间断续飞舞。她深知仅固守一村远远不够,于是毅然放下家中农活,受邀走进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芒市老年大学、陇川县民族中学、芒市三小……传授傣族剪纸技艺。无论是省内外的专业交流,还是州内各类活动邀请,她从不推辞,认真赴约。对每一个主动上门求学的人,她更是敞开家门,倾囊相授。最令她欣慰的是,5个徒弟、2个儿子和儿媳,还有孙女,都深深热爱剪纸,潜心学习技艺。她时常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你们要认真学,将来为非遗剪纸艺术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奘房佛幡到文化符号,邵梅罕的剪刀裁开的不仅是一张张彩纸,更是非遗传承的密码。傣族剪纸深扎在傣族“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里,为乡村振兴输送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养分。这把游走在纸上的剪刀,正剪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崭新模样。(德宏融媒 记者段秋娟 焦迪 张智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