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盘旋的乡村硬化路,我们走进水富市三角村锣锅片区。连绵群山之间,3.5万亩竹林青翠欲滴,云雾在林间缭绕。晨雾尚未散去,村民们已在竹林里忙碌起来,采摘新鲜的竹笋。
“大姐,今年收成咋样?政策扶持和产业补贴都享受到了吗?”水富市纪委监委乡村振兴领域产业发展专项监督组深入竹林深处,一边查看刚采下的竹笋品质,一边向劳作的村民询问政策落实情况。“今年雨水好,笋子长得旺!”村民王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回答,“补贴都按时打到卡上了,技术员还经常来教我们科学采笋呢!”
这个曾经的高寒贫困山村,如今凭借小小的“一根竹子”实现了华丽转身。竹产业全面丰产之后,预计年收入可达1亿元,这里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这一巨大转变,离不开水富市纪委监委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在监督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
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角村曾尝试种植苹果、核桃等多种作物,但都未能成功。后来,村党总支立足村情实际,组织人员前往盐津、彝良等地考察学习笋用竹种植经验,为产业转型找到了新的路径。然而,不少村民起初对竹产业的发展前景心存疑虑。水富市纪委监委将产业转型中的干部作风、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督促相关部门深入论证竹产业的可行性。纪检干部走村入户,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推动解决了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实际问题,为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有力的监督保障下,三角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先行试种了500亩方竹和300亩筇竹。得益于政策扶持到位、技术指导精准,再加上科学的管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竹子长势喜人,村民们的信心也逐渐增强。当地党委政府乘势而为,在锣锅片区打造“万亩方竹示范基地”,该基地覆盖7个村民小组的130户农户。水富市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监督,重点关注产业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情况,确保发展扶持资金用在关键处。通过采用“清单式”监督方式,对相关补助资金发放、合作社运营等环节进行严格核查,严防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信访举报较多、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村(社区),水富市创新运用“巡纪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安排巡乡带村或巡察“回头看”,推动监督力量下沉、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2024年以来,该市通过监督发现挪用、私分、套取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等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7件,立案1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人。其中,竹产业发展领域立案3件,留置2人。
为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工作,水富市纪委监委深入剖析集体经济运营中暴露出来的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利益分配不透明等突出问题,推动农业部门牵头,联合镇村两级组织建立“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就业 + 分红”的双收益模式。设立“阳光公示栏”,公开土地流转收益、用工名单及工资发放情况,有效强化了竹产业领域的廉洁风险防控。
此外,针对竹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该市纪委监委还督促农业部门采取“双管齐下”的举措:一方面邀请专家驻村指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技术短板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商务部门牵头搭建电商平台,拓宽竹产品的销售渠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市纪委监委压实林业部门的主体责任,推动其常态化开展林地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对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数据显示,水富市竹产业已带动725名群众实现务工增收,增收总额达230余万元,其中6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现在采笋季能挣1万多元,平时管护竹林还有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三角村村民王大姐高兴地说。
“监督跟着产业走,问题出在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水富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政策落实、干部作风和群众获得感,以精准监督推动这根“小竹子”真正成长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让这座“绿色银行”惠及更多百姓。(水富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媛媛 通讯员王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