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昆明以21℃的“春城”之名稳居暑期旅游热度榜前列。据同程旅行与途牛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高考后的“空档期”,毕业游预订激增137%,昆明与北京、上海等传统旅游城市并肩上榜暑期出游热门目的地。
这个暑期,作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核心体验区,昆明大力推进旅游兴市。不再仅仅依靠“春城”的清凉气候这一天然优势,而是在文旅产业上进行深度变革,积极探索从“卖气候”到 “卖体验”的全新模式,致力于将短暂的“流量”沉淀为持久的“留量”,培育“长红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昆明的“流量密码”始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禀赋,却并未止步于此。针对暑期市场,昆明推出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产品矩阵,精准覆盖不同客群需求。避暑游以滇池湿地、西山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为载体,强化“清凉经济”的属性;亲子游整合石林、云南民族村等场景,嵌入非遗手作、自然科普等互动环节;融合自然与人文体验的“小院游”,将短暂停留转化为游客心中独特的记忆符号;研学游则依托西南联大旧址、陆军讲武堂等文化地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针对高中毕业群体实行免票入园政策,“青春礼遇”激发年轻群体的打卡热情。当单一的自然景观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追求,昆明通过“免票政策+场景体验”的组合拳,将传统景区从“观光地”升级为“记忆载体”,实现流量入口的前置化布局。
如果说产品矩阵解决了“谁来”的问题,那么体验经济的打造则回答了“为何再来”的深层需求。昆明文旅将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参与”。主题City walk路线串联翠湖片区、南屏街等历史街巷,通过微更新唤醒老建筑的新生命;少数民族小院改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体验民族文化与非遗制作;篆新农贸市场变身“市井博物馆”,野生菌交易场景成为美食研学的鲜活教材;文林街咖啡馆集群则构建起“轻办公+慢生活”的都市新场景,吸引数字游民长期驻留。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旅游“到此一游”的模式,将昆明的文化基因融入每一个生活瞬间,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想留下”“想再来”的消费意愿。
在从“流量城市”迈向“留量城市”的征程中,昆明遵循“内容为王、场景为体、服务为魂”的发展逻辑。一方面,通过发掘“城市新空间”,对历史街巷进行微更新与轻改造,设计主题City walk路线,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以聂耳交响乐团、五百里音乐节、庭院剧等文化IP为引擎,点亮夜间经济圈的文艺之光,打造“白天有景、夜晚有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
当下昆明文旅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网红效应”与“长红价值”的有机统一。然而,“长红型”文旅经济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昆明需要持续深耕文化资源,避免网红效应的昙花一现。这既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也需要市场主体保持创新活力,在服务细节中传递城市温度。唯有将“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价值”,将一时的游客流量沉淀为持久的文化认同,昆明才能真正实现从“避暑胜地”到“生活目的地”的跨越,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全球游客心驰神往的理想图景。(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