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嵩明县:产业“百花齐放”赋能乡村振兴
昆明信息港    07-02 17:02:33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夏弘 陈玉妍“以前村里穷,年轻人全往外跑;现在村里产业多,家家户户有活干、有钱赚!”这是嵩明县杨桥街道黑营盘社区村民王大姐的真心话。近年来,杨桥街道黑营盘社区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通过党支部领航、资源盘活、特色培育、居家产业“四驾马车”,蹚出了一条“土地流转+花卉经济+生态养殖+ 手工编织”的多元化发展之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1%,昔日的“空壳村”蝶变为“繁荣村”。

资源“活”起来,激活发展新动能。土地流转“地生金”。创新“党组织牵头+企业合作+农户参与”机制,打造“土地出租+务工”双增收模式,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600亩,引入花卉、蔬菜企业20家,年增收土地租金及务工收入310万元,村集体增收16万元,闲置土地实现“地生金”。党建引领“慧”用水。构建“党支部+用水合作社+企业”三方联管体系,建立水费收缴精准计量机制,实现1600亩耕地用水量实时监控,成功取代辖区30余个地下深井,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21万元。大棚经济“立支柱”。实施“政府搭台+村集体运营”模式,争取衔接资金595万元,社区自筹110万元,建起60亩花卉大棚并出租,每年租金约71万元,竖起了集体经济的“定海神针”,彻底摆脱了“等靠要”这个“紧箍咒”。

花木“旺”起来,打造绿色产业链。连片种植解难题。利用麦塘、撒马坪、花箐三大片区,建成860 亩连片种植基地,引进18家花卉种植企业,打通“育苗—种植—包装—销售”链条。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农户技能培训”对接机制,开发育苗、管护、包装等岗位170余个,解决了村民技能差、务工难的问题。社区获评云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绿色食品牌”州(市)级产业基地,花卉出口东南亚市场,年产值达2800万元。小多肉“种出”大文章。打造100 亩多肉产业园,组建电商团队,创新“前店后厂”模式,种植基地、网红打卡点合二为一,畅通日韩东南亚销路。“全年无休”迎致富。瞄准斗南鲜花市场“即时消费”特性,调整360亩土地发展百合、桔梗等鲜切花产业,通过错季种植实现“全年无休”,引入8家专业种植企业,年均生产1.5亿枝鲜花,产值1300万元,吸纳周边村民26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鲜切花产业成为“短平快”的脱贫致富新引擎。

养殖“兴”起来,智慧循环强支撑。养殖集群“壮”规模。坚持因村制宜、因类施策,发展特色养殖,打造牛、羊、猪立体化养殖集群,共培育养殖户120 户,存栏量达牛809头、猪1145头、羊694只,总产值达885万元,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科技赋能“添”动力。开展“送技上门”服务,通过技术指导、示范引领等多种措施,科学饲喂、疫病防控等技术普及率达90%,养殖损耗率下降35%。120户养殖户均配套建设粪污资源化处理设施,发展“养殖—有机肥—种植”绿色循环农业,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生态效益。政策扶持“注”活水。协调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200 余万元,支持养殖户扩建圈舍、升级设备。联合保险公司为养殖的牛、羊、猪购买保险,做好养殖损耗兜底服务。建设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场,高效、安全、科学处理病死畜禽,有效防止病原体传播和环境污染,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手艺“巧”起来,指尖经济创富路。授人以渔促增收。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开设编织技能培训班2 期,培养骨干70余人,开发花篮、果盘等5类编织产品,形成“能手带新手”传帮带链条,实现居家接单、灵活创收,人均月增收800-1200元。

双线销售展新颜。线上开通电商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扩大影响力,线上订单占比达40% 。线下打造编织展览室,参与县街两级展销会4次,慈善义卖等销售额突破20万元,推动“小手工”走向“大市场”。

编辑:杨锦佳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