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公元1097年,年过花甲的苏东坡从广东徐闻渡海抵琼,第一站便落脚澄迈,看到这里的美好景色,他发出如此感叹。澄迈史脉久远、人文炽盛,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曾与此交汇,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存,对此进行梳理挖掘,是推动当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日,“苏东坡澄迈古驿道行迹考察项目”在澄迈老城镇启动,来自海南省文史、考古、历史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组,展开实地调查,全面梳理苏东坡途经澄迈的历史遗踪。此次考察是对东坡文化在海南传播轨迹的重要补充。
史料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六月,苏轼自琼山西行赴儋州贬所;元符三年(1100)六月,他获赦北归,再次途经澄迈前往琼山渡海。2023年10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组织的东坡海南行迹考察取得重大突破,确认了苏东坡在澄迈老城通潮驿渡海的史实与码头方位。根据专家研究,苏东坡穿越澄迈县境单程至少需要两天,途中应有两晚驿站住宿,并在多个铺舍歇脚用餐。这些驿站、铺舍的位置,大多可对应今日的村落。然而,除通潮驿区域外,多数遗址长期缺乏系统挖掘、研究与利用。
2024年5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加强对全省东坡文物资源的普查,完成对重要遗迹、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考证认定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表示,苏东坡在澄迈境内留下的足迹,是海南东坡文化线索中至今尚未全面考察的一段空白区域。“补齐这一环节,是历史研究的责任,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澄迈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琼崖古驿道》作者何以端通过研究发现,苏东坡在澄迈的足迹整体脉络较为清晰,古驿道的走向从唐宋到明清也有迹可循,但难点在于途中具体的铺舍位置。“这次全线实地考察,就是要确认史实,为当代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利用提供支撑。”何以端说。
考察组投入田野工作的首站是老城镇龙吉村。根据丰富的史料佐证,龙吉村被确认为古驿道自琼州府城进入澄迈境内的第一站——七里铺所在地。考察组按苏东坡当年由东向西行的驿道顺序,依次走访通潮驿、颜村铺、多峰铺、稍阳铺、沙地铺、西峰驿、黄洞铺与安边铺等地,结合史志图谱、地理标识与村落口述历史进行综合研判。
据了解,此次田野调查覆盖了8个主要铺舍驿站遗迹点,不仅是对苏东坡澄迈行迹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科学求证,也是一次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精准考证的驿道线路、铺舍位置、历史场景,将为后续的保护规划、标识系统建设、文化展示提供核心依据,是打造特色文化IP、发展研学旅游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报 记者陈关超 通讯员王柯舒)
苏东坡曾经此桥从澄迈北归中原 李公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