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灯演员身姿矫健舞出吉祥如意;色彩鲜艳的高头竹马在街头巡游,用欢快的舞步演绎临平独特的民俗文化;一根根蚕丝在传承人手中翻飞,经过煮、剥、漂、晒等工序,最终化作柔软的丝绵制品……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通过举办非遗市集、非遗服饰巡游、非遗游学日等活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临平区开设的非遗市集上,婴戏画、雕版印刷等传统手艺以丰富的互动体验,引得市民、游客纷纷围观。“雕版印刷要先刷后印,先将颜料均匀涂抹在木板上,再用纸张覆盖,棕榈刷轻轻施压,拿起来就是一张成品。”在国家级非遗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展位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捷成一边向市民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一边指导大家亲手体验。在非遗服饰巡游中,清水丝绵与杭绣跨门类联创的丝绵绣纹礼服亮相,工艺之精美令人赞叹;大运河糕版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将抽象的运河文化、稻作文明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象体验。
近年来,临平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针对各镇街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阵地等开展自查摸底。截至目前,临平已拥有各级非遗124项、代表性传承人71位、保护载体与阵地105个。为此,临平区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非遗认定、推荐、评审、保护和传承、监督管理全流程管理机制,每年还安排专项使用经费。今年4月,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会聚了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将在加强非遗保护、完善传承机制、挖掘非遗价值等方面发力。
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非遗正不断融入临平百姓的生活。2021年至2024年,临平共打造临品艺站、临品书坊、非遗街区、非遗体验店、非遗工坊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余处。依托老城区改造,对原有藕花洲剧院裙楼进行整体规划提升,“非遗拾光·藕花漫渡”非遗主题特色街区应运而生,街区集非遗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强化互动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
2023年临平推出非遗糕点题材微短剧《临平,向幸福出发!》;2024年微短剧《南风知君意》聚焦临平运河街道的杭缎织造技艺,将剧情与临平的城市风貌、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融合;也是这一年,临平首家非遗体验店正式揭牌,吸引清水丝绵、滚灯、三家村藕粉等20余项非遗项目入驻,提供150余种可供购买的非遗产品。
当宋韵点茶的清香在社区萦绕,当杭缎纹样装点时尚新衣,当孩子们的指尖触摸到蚕丝的温润,非遗便不再是橱窗里的风景,而成为临平人民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日常。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拓展临平区“非遗+”发展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中国文化报 记者周传人)
小朋友展示丝绸扎染成果 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