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288分的欢呼与沉默:一场教育价值观的全民对话
昆明信息港    07-03 15:07:34

河南郑州某小区,手机屏幕亮起“总分288”的数字——语文89、数学22、外语30、文综147。刹那之间,全家五口爆发出震耳欢呼,爷爷奶奶笑逐颜开,父母激动拥抱,妹妹雀跃鼓掌。这则记录于6月25日的家庭视频,如一颗石子投入舆论深潭,涟漪扩散为滔天巨浪。

短短三天,剧情急转。从官媒盛赞的“心态王者”到深陷“炒作引流”的旋涡,从“破除唯分数论”的标杆到“亵渎教育公平”的靶子,288分少女的遭遇,映照出时代价值观的深刻断裂。

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在欢呼与抨击中显露无遗。一边是革新派盛赞其“打破唯分数桎梏”的勇气,认为职业教育、多元路径同样值得尊重;另一边则是传统派痛斥“数学22分等于未学习”,担忧狂欢消解寒窗苦读的价值根基。当大连某高校向女生抛出橄榄枝时,舆论更激化为对招生公平的拷问:288分远低于河南文科本科线471分,若破格录取,是否背叛了千万考生的奋斗?这场撕裂背后,是“精英叙事”与“普通人尊严”的永恒角力。

流量经济的阴影悄然吞噬着教育的纯粹性。网友很快发现,母亲兰女士是拥有16万粉丝的探店博主,查分当晚母女便开启直播吸引超8000人观看,女儿新账号简介赫然标注“关注我吃喝玩乐更省钱”。算法偏爱“反常叙事”的规律再次应验——低分与欢呼的反差成为流量密码,形成“争议视频→热搜→涨粉→带货”的传播闭环。尽管抖音核查证实成绩真实,且未发现密集带货行为,但公众对“商业化预谋”的合理怀疑,已然折射出对流量侵蚀教育议题的深度焦虑。

媒体角色的失焦与网络暴力的灼伤更令事件变质。百余家媒体初期追捧“心态赢家”,后期炒作“反转引流”,被批“一鱼两吃”消费公众情感。而恶评“闭着眼就能考,这点分还要什么脸面”如利刃刺向女孩,迫使她清空账号、取消毕业旅行,蜷缩于房间躲避镜头。当记录生活的私域表达被拖入公共舆论的斗兽场,个体在流量绞杀中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女孩最终清空账号退场,官媒删除报道,喧嚣归于沉寂。这场闹剧的句点,留给社会一道沉重的思考题:我们如何在接纳平凡与守护公平之间,在包容个体喜悦与维护教育尊严之间,寻得平衡支点?

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制造标准化的“分数神话”,而在于珍视每个生命的内在成长。如那位母亲所言:“人生是长跑,只要她在跑,就值得鼓掌。”当288分的女孩带着错题本写满三本的坚持走向护理专业,当千万考生奔赴各自的人生旷野,或许我们会懂得——真正的教育之光,既不在塔尖的荣耀,也不在流量的狂欢,而在于每一份不被分数定义的勇气,都能获得安静生长的空间。

考场之外,人生辽阔。(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涛)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