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山东菏泽:找准路子,做好特色文章
中国文化报    07-03 15:59:24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菏泽考察,对菏泽提出“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的殷切嘱托。十多年来,菏泽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以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为定位、深入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为引领,做优内容服务,做强特色产业,增强文化和旅游发展动能。

突出写好牡丹文章,展现牡丹之都城市魅力

菏泽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牡丹种植有1500余年历史。当前,菏泽种植的观赏牡丹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近年来,菏泽坚持创新理念,在景区建设、节会助力、文创打造等方面,“做活”牡丹文旅资源,叫响牡丹文旅品牌。

自1992年起,泽连续34年举办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将这一节会由最初的赏花游园发展为融文化展演、旅游体验、经贸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品牌文旅盛会。今年文化旅游节期间,泽市谋划20余项高品质主题活动,涵盖文化、体育、艺术等领域。节会期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4.8%、13.6%。

在抓好主要牡丹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提高游客接待能力的同时,菏泽持续优化景区业态、丰富旅游体验。曹州牡丹园持续升级旅游演艺,先后推出《曹州吟》《盛世芳华·牡丹颂》《曹州吟2》等实景演艺项目;百花园以热播剧《国色芳华》为背景,联动影视剧,推出汉唐迎宾礼、国风游园会等活动,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牡丹既是观赏资源,也是文创资源。菏泽注重挖掘牡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培育出牡丹企业120家、科研机构20所,研发深加工产品260多种,形成从种植观赏到产品深加工,再到文创艺术的全产业链条。同时,菏泽芍药、玫瑰、非洲菊等产业百花齐放,花卉产业综合产值达120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有效激活富民又兴村的“美丽经济”。

统筹写好融合文章,厚植以文促旅发展优势

菏泽地处华北平原腹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承东引西、连接南北的地理特质,让齐鲁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沃土。菏泽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发展,奏响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

菏泽把文旅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挖掘展示黄河、水浒、祖源、红色等文化资源,讲好菏泽故事。立足黄河生态资源,扎实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打造“行走黄河·品鉴菏泽”研学线路5条,沿黄县区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湿地公园3家。立足水浒武术资源,深入实施水浒旅游及武术文化综合提升工程,精心编排“智取生辰纲”“状元大刀”等主题实景演出,打造集游学、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水浒文化产业综合体。

菏泽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工笔牡丹画蜚声海内外,多次亮相上合峰会、上海进博会等,年创作绘画作品150余万幅,在全国建立了1000余个销售网点,作品远销美国、法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书画产业综合产值45亿元。

菏泽大力实施“文旅+百业”工程,拓展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精心设计10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游主题线路,建成全国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景区化村庄43个、旅游风景道151公里,成为促进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

用心写好服务文章,塑造好客真情文旅品牌

服务是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属性,菏泽将好客服务贯穿于文化旅游的全过程、各方面。

菏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用可见可感可知的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力打造“菏泽有戏”戏曲品牌,菏泽八大地方剧种全部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先后新创移植改编60多部舞台剧目。在实施好“一村一年一场戏”“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的同时,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先后开展了“百部文艺作品线上展演”等系列惠民活动,探索推出“一元剧场”演出新模式。聚力打造“文化惠民”服务品牌,聚焦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综合运用政府购买、社会参与方式,培育形成了菏泽市戏曲节、农村文化艺术节、鲁西南鼓吹乐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基本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赛事”的格局。

菏泽坚持培育、监管两手抓,大力营造舒心安心放心的旅游环境。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聚焦服务基础提升、服务产品打造、服务标准引领、从业素质提升、服务秩序规范五方面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标准化经营服务意识。以“为菏而来 人人有泽”为主题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倡导人人都做菏泽文旅推荐官、城市形象代言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扎实开展文旅领域安全生产检查,实施文旅市场专项整治等行动,年均旅游案件处理率和游客满意率均在90%以上,营造了安心住、放心吃、舒心玩的旅游环境。(中国文化报 记者杨东波)

编辑:王佳琪(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