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闻令而动显担当
云南日报    07-04 08:01:10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强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紧急派出4批87人,赴缅开展搜救、医疗、防疫、灾害评估等援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获得党中央和缅方高度肯定。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抵达缅甸、第一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云南运送了第一批国际救援物资。“三个第一”彰显了中国速度、大国担当,更生动诠释了中缅胞波情深。

“此次赴缅救援,不仅是一次及时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援力量的专业与担当,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队伍管理,全面提升能力,系统梳理新装备、新战法,努力为国家安全和国际救援贡献云南力量。”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长穆树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云南省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主任王燕辉回忆起在缅甸参与震后救援安置工作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派,经省红十字会批准,4月2日至17日,云南省红十字大众卫生救援队抽调10名队员与四川、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救援队共18名队员联合组建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二梯队,赴缅甸曼德勒灾区参加地震救援任务。

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酷暑,救援队每天救援时间长达12至15小时,参与完成了安置点建设、救灾物资发放、生活用水供应、大众卫生厕所搭建、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培训缅甸红十字会志愿者、接收由临沧市清水河口岸陆路运输的物资等工作。

救援队与缅甸红十字会共同在曼德勒、内比都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搭建可安置6300余人的帐篷,共接收由中国红十字会从清水河口岸陆路运输通道援助缅甸的物资4个批次,价值761.84万元,总重超过242.5吨,均顺利移交缅甸红十字会。在4月12日举行的供水启动仪式上,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与缅甸红十字会签署协议,将价值343.5万元的应急供水、大众卫生、应急厕所、消杀设备和帐篷、发电机等后勤装备全部移交缅甸红十字会。

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援缅甸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组于4月16日奔赴缅甸,为缅甸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专家组以仰光、勃固、内比都、曼德勒、实皆等地为重点,开展生命线工程、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地震烈度和范围,提出受损房屋应急处置和修复建议。

“16日当晚抵达缅甸,我们立即开始工作。30名权威专家分成7个组,我被分到生命线工程组,17日一早就启程去勃固。工作组白天调查受灾情况,晚上回到驻地撰写工作简报并拟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每天虽然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专家们都全身心投入工作。”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阿拉塔谈到在缅甸全力以赴的14个昼夜,仍然记忆犹新。

这是缅甸救灾工作由应急救援转向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后,第一支受国家委派、奔赴地震灾区的专业评估队伍,得到缅方高度赞扬。

胞波情谊,在一次次救援、一次次联合行动、一次次守望相助中得到升华。(云南日报 记者罗蓉婵 张莹琳)

记者感言

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得最多的是一次次温暖的握手:在缅甸地震现场,是从废墟中被救出的老人的亲人,紧紧地握住云南救援队员的手说“谢谢中国”;是缅甸小女孩在临时医院里接过我递去的饼干时,轻轻握了一下我的手;是缅甸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媒体同行互相握手鼓励“我们一起坚持”。我也握过我们医疗队员满是起皮的手,握过缅语翻译流着汗的手,温暖握手中,有一种跨越山海的力量和一种最简单珍贵的温度。我们记录灾难,更记录希望。带着这些温暖的握手,我们相信,无论风雨,中缅都将携手并肩,向光而行。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张莹琳

经历的那段时光我很自豪。作为随队记者,我真实记录下了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缅甸灾区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担当,看到了云南与缅甸深厚的胞波情谊。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浩

终于等到出发缅甸采访的通知了。这一刻,我等了很久。作为随队采访的年轻记者,我深感使命光荣。用镜头聚焦中国疾控专家助力灾后防疫的担当,记录当地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的坚韧,这些鲜活画面,正是中缅守望相助的生动注脚。记者当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心传递温度,让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被世界看见。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邵琳鉴

编辑:王奕然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