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咄咄逼人关税战之后,全世界都认识到:稀土是中国在国际博弈当中最犀利的“武器”之一。面对中国出台的一系列稀土出口管制,无论美国还是欧洲,现在脑子里所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获取稀土和关键矿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这句话,从今天的视角看来,仍然警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着重要资源和供应链的安全。
科技上的“卡脖子”可以通过攻关或“备胎”来应对,但资源方面的“卡脖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克服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天然橡胶,西方封锁禁运,橡胶短缺曾扼住新中国的咽喉。现在,我国是世界天然橡胶第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国内胶园一直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意义重大。2024年,我国橡胶种植面积1680万亩,天然橡胶产量95万吨,其中云南省种植850万亩,天然橡胶产量57万吨,占比超过一半。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国内种植天然橡胶的生产成本远超东南亚国家,缺乏竞争优势。近3年,中国年平均进口天然橡胶600多万吨。有鉴于此,只有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才能让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而云南与缅甸、泰国、老挝等全球主产区山水相连,其陆路枢纽价值日益凸显。昆明作为这条陆路通道的关键节点,自然要肩负起融入国家战略大局的具体担当。
云南国际橡胶仓储中心的诞生,是云南橡胶产业落子的必然一着。位于昆明综合保税区空港片区的云南国际橡胶仓储中心,入库高峰时,每日有28辆载重35吨的巨型货车鱼贯而入,卸下近千吨“黑色黄金”。自2024年9月10日投入运营,9个多月就有万吨橡胶汇聚于此,货值逾亿元。预计2026年将有2.5万吨橡胶入库,货值达3亿元。依托仓储中心与交易平台,昆明正吸引上下游企业“孔雀西南飞”。从种植合作社、加工厂到轮胎巨头、医疗器械企业,全产业链集群在云南加速成型,资源、资本、数据在此交汇,从原料输出地蜕变为全球橡胶定价与资源配置的战略高地之路行稳致远。
从产业布局到平台搭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及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昆明正依托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国际橡胶贸易中心。展望未来,昆明不只要充分利用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保区以及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联动优势,吸引更多的橡胶企业及其产业链相关企业来云南发展,从而形成橡胶产业集群,畅通橡胶全产业链,推动云南橡胶产业向更高标准、更聚集、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云南橡胶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更重要的是在这条昆明助力打造的“陆上橡胶之路”上,昆明不只要打好“资源牌”,也要走好“技术路”,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特种橡胶材料与复合制品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绿色认证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总之,要复制中国稀土的成功战略,让昆明不只成为橡胶资源安全的保障通道,还要成为确保这条产业链安全的"稳定之锚"。(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