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想方设法做出孩子们爱吃的美味,我也喜欢每天变着花样给小朋友们做菜。我很庆幸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吃到‘妈妈的味道’。”谈起幼儿园伙食,曲靖市会泽县中铁三幼中六班董跃腾小朋友的妈妈董宗连说自己很幸运,孩子每天都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幼儿园食堂帮厨张玲的孩子刚从幼儿园毕业,她说:“幼儿园的每道菜都要反复尝试多次,才能烹调出适合幼儿的口味。作为一位母亲,我希望所有孩子在幼儿园吃的每一餐都有‘妈妈的味道’,让孩子在熟悉的香气中找到家的归属感。”
不仅仅是幼儿园,在曲靖市各中小学,很多学生家长或走进校园成为食堂帮厨,或加入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以不同方式为孩子们的食品安全健康保驾护航,让“妈妈味道”陪伴孩子的逐梦征程。在宣威十中,学校102名食堂员工中超过20%是在校学生家长,同学们普遍反映食堂饭菜有“家”的味道。从家庭灶台到食堂主厨,王会琼和即将上高三的孩子一起成长。她说:“学校食材比自己家里买的都好,从食材配送到加工烹饪,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严格。每次听到孩子们对食堂工作的赞誉,自己都感到很幸福。即使孩子将来毕业了,自己也会继续留在学校食堂工作。”
近年来,曲靖市教育体育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家长从食品安全监督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制度创新打通家校协同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具有曲靖特色的校园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构建了“家长深度参与、全程闭环监管、多元协同育人”工作机制,通过家属参与管理、家校协同监督、劳动教育融合等创新举措,打造“责任共担、风险共防、成果共享”的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
曲靖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以“让家长放心”为目标,建立家属“双重身份”参与机制,积极开展家长与校领导和学生“同进食堂、同窗打菜、同餐付费、同桌共餐”行动,确保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通过制度设计,将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设置“建立膳食家委员会”1.66万个,吸纳聘用1981名学生家长为从业人员,打造食堂“妈妈味道”模式,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从单一行政监督向多元主体共治的转型突破。同时,同步建立“灵活就业+技能培训”机制,为学生家长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宣威市教体局通过对全市363所学校425个食堂食材实行集中采购,深度嵌入本地种植、养殖、加工、配送全产业链,成功扶持壮大33家本土企业,直接创造本地就业岗位1366个。
通过身份的转变,家长们亲身体会到学校重视孩子饮食且能融入家庭味道,感受到了学校对孩子的关注与关爱,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更加放心,增强了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
“从市场调研、食材供应、营养食谱制定到膳食经费收支,我们都全流程参与。菜品不仅要做到色香味俱佳,还要兼顾营养健康。为了改变幼儿不爱吃蔬菜的问题,大家还创新技法,通过不同烹饪方式让蔬菜变得好看又好吃,保证幼儿营养均衡。”作为幼儿园7位膳食监督委员会代表之一,麒麟区二幼大班孩子家长梅林每月至少抽出1—2天参与幼儿园膳食的监督管理,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以透明化监督促进幼儿园膳食服务品质提升,为幼儿园食育建设注入温暖的家园合力。
陆良县马街镇刘家小学4名后勤工作人员中有3人是在校学生的家长,特殊的双重身份,让她们始终以“妈妈视角”对待工作,将对自家孩子的关爱延伸至全校学生。工作中严选食材、精心烹饪,既保证了学校午餐安全美味,又兼顾了营养均衡,深受师生的喜爱,成为“早改午”营养餐工作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学校以膳食委员会为纽带,组织开展“营养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家长营养健康意识与育儿能力。
一勺家常味,满口慈母情。曲靖市教体局负责人表示,下步将建成一批“妈妈味道”示范食堂,编制《校园特色餐食标准化指南》,把“妈妈味道”融进校园的四季三餐,用家常滋味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推动“家校共餐”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食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完善“家长、教师、营养师、厨师”四方协作机制,培育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协同育人”生态,争创全国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标杆城市。(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张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