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斑驳的煤油灯在展柜中静默,90年前曾照亮红军夜渡金沙江的惊涛;如今,它的微光折射在派出所荣誉墙的30余面锦旗上,映照着民警背包上的反光条——历史与当下在此交融,铸就滇川交界处最坚实的平安基石。
红色课堂里的忠诚密码
“打破金沙不夜渡禁忌”的壮举故事,在皎平渡派出所的红色“小课堂”上代代相传。新警入列、清明祭扫、“七一”建党纪念日,民警们必赴红军长征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历史见证下接受精神洗礼。
自1982年建所以来,数代民警接力守护着8个少数民族村寨,始终保持着“零违纪”的铁纪。他们背着警务包,踏遍崎岖山路,将“依靠群众”的渡江智慧融入日常,解民忧、办实事。长征精神,已成为“警民同心”的生动注脚。
破局智慧织就平安网络
面对300多平方公里山区、11个行政村的治理难题,皎平渡派出所拿出了红军“突破天堑”的胆识。全镇划分为5个警务区,构建起“社区民警+警务助理+村社明白人+N个治安积极分子”的责任体系。在少数民族村寨,“轮户轮值”机制让村民护村队活跃在巡逻一线。
如今,警务助理就是村里的“移动警务站”,警情处置、矛盾化解更加及时高效。这套机制让边远村组实现了“警情处置快、矛盾发现早、人口管控实”。
平安答卷上的和谐印记
连续8年“零上访、零命案、零事故”,年均刑事警情稳定在个位数——这份亮眼答卷背后,是95%以上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硬核实力。派出所联合司法所、村委会等力量,织就坚实调解网络。11名警务助理在实践中成长为专业调解员,善用双语等方式化解纠纷。
“网上警务室”24小时在线,已累计找回40余名走失群众。“为了群众”的初心,正转化为各族群众脸上安心的笑容。
当最后一抹余晖掠过皎平渡大桥,江水奔涌如1935年的春夜。岸边派出所内,那盏煤油灯在“全国枫桥式派出所”奖牌旁依然长明——它已化作146个微信群的提示音、2000辆三轮车的反光条,以及42年零违纪的承诺,在新时代续写着“人民江山”的平安注脚。(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