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翠湖》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捧起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时,昆明翠湖的红嘴鸥仿佛也振翅飞向了更远的地方。这部以翠湖为核心取景地的影片,用镜头定格了春城的四季流转,更成为一把打开昆明影视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钥匙。近日,记者走进昆明影视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入采访,打开昆明这座“天然摄影棚”背后的产业密码。
用服务打破短板
靠“昆明温度”留住剧组
《翠湖》的获奖,对昆明影视圈而言是一场鼓舞。“一群本土创作者带着对家乡的情怀,用最熟悉的镜头语言讲述身边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昆明影视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平坦言,《翠湖》这部影片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外界看到了昆明作为影视创作基地的潜力,这里不仅有风光,更有值得深挖的城市气质。
“为让剧组落地无忧,昆明已搭建起全链条服务网络。在政策对接上,我们多部门联动形成快速响应机制,电视剧《黑夜告白》拍摄期间,公安、交警、文旅等部门全程配合场地协调与交通疏导;电影《爆水管》的跨区域拍摄审批,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较常规流程节省近 70% 的时间。”昆明影视行业协会会长陈燕介绍,相较于横店、成都等成熟影视基地,昆明的硬件配套并非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剧组的顺利落地,却印证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竞争力,那就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昆明温度”。
电视剧《黑夜告白》开机仪式
陈燕表示,昆明影视行业协会通过场地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实现了让剧组少走弯路的目标。“昆明影视拍摄基地资源库”涵盖了从民国建筑、现代商圈到高原湖泊、热带雨林的多元场景。今年中宣部重点纪录片《中老铁路》取景时,协会协调篆新农贸市场商户调整营业时间,原汁原味还原了昆明网红集市的烟火气,让镜头里的春城生活更具真实感。
“不是靠资金堆砌,而是靠真诚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留住剧组的秘诀。”陈燕说,跨区域支援更凸显“昆明温度”的辐射力。《爆水管》剧组在景迈山拍摄时,因非遗保护政策理解偏差被挡在寨外,数百人的团队陷入停滞。昆明影视行业协会一边请当地熟人用“民族方式”沟通,一边协调相关部门开具协调函,两三天内便推动了问题解决。
从“引得来”到“留得住”
昆明影视产业发展持续进阶
服务口碑的积累,正在让昆明从“影视取景地”向“影视创作高地”转型。越来越多剧组选择“二次合作”。陈燕介绍,《爆水管》《远山云海间》剧组在首部作品拍摄后,主动将续集《细胞记忆》《舞者》选址昆明,华策影视集团也正和协会接洽筹拍有风第二部《心诺翠湖长安兮》和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
《翠湖》观影会
这种“回头率”的背后,是昆明构建产业生态的布局。王平说,在内容端,本土剧本孵化持续发力,民国探案剧《金碧路10号》等一批作品正在推进,其中《花自向阳开》已探索出“影视 + 产业”模式,通过影片 IP 将云南鲜花推向哈萨克斯坦市场,实现内容输出与产业输出的双重价值。
昆明影视行业协会工作会议
“我们可以用专业服务让‘天然摄影棚’的资源优势变现。目前,‘昆明 +’概念已初步成型:以昆明为中心,取景地可辐射普洱的茶山、西双版纳的雨林等,甚至延伸至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陈燕谈道,未来,昆明还将利用拍在云南@昆明影视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制作《昆明影视服务指南》手册和数字平台,集中展示拍摄资源、服务案例、政策支持等信息;建立剧组“绿色通道”,规范吃住行及器材租赁标准,组建多语言服务团队,朝着“面向南亚东南亚影视基地”的目标迈进。(掌上春城 记者杨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