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荔枝缀满枝头。
屏边:荔枝漫山果累累
盛夏的南溪河谷,漫山的荔枝林迎来丰收,饱满水灵的荔枝压弯了枝头。随手摘一个,剥开深红色外壳,果肉晶莹剔透,芳香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去,甜香的汁水迅速包裹味蕾,无核的快乐让整个品尝的过程幸福感倍增。
“这是我们县今年刚刚上市的无核荔枝,是历经6年嫁接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主产区在白河镇南溪河谷边。”屏边苗族自治县白河镇热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俊光一脸自豪地说,“现在白河镇已种植无核荔枝3000余亩,其糖分比普通荔枝高30%、单粒重量是普通荔枝的1至2倍,口感佳,今年市场均价达到每公斤40元,备受欢迎。”
平均海拔340米的热水村属热带山区,雨量丰富。立足气候、海拔等自然优势,当地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培育优质荔枝,在种植“妃子笑”品种的基础上,引进无核荔枝,与“妃子笑”巧打时间差,错峰上市。
“我们加强与高校和专家团队合作,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等关键环节得到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大大提升荔枝品质和产量。这让我们的荔枝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卖出了好价钱,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陆俊光笑呵呵地说,“现在全村荔枝种植1000多亩,群众收益比前几年翻了两番,还带动附近村子一起种植。”
屏边县荔枝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立体气候加上肥沃土壤,为荔枝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过去因品种单一、老化和缺乏价格优势等问题,全县荔枝产业发展一度遭遇瓶颈,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益。
为突破困境,屏边县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谋划特色产业赛道,以荔枝品种迭代升级为突破口,全力推动荔枝产业提质增效。
在“妃子笑”成功种植基础上,屏边县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品种筛选,又引进多个优质品种试种推广,以点带面,引导农户逐步更换老旧品种,并不断拓展种植区域。同时,在不同海拔高度种植早、中、晚熟不同品种荔枝,调节整个区域荔枝产期。如今,全县荔枝产期已从每年5月延长至10月,实现了“五月红透、十月飘香”的产业跨越。
玉屏镇荔源村种植的荔枝具有皮薄肉厚、清甜多汁的品质优势,当地将其作为重点培育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倾斜、引入企业发展带动等举措,推动农户从零散种植到连片成园,逐渐发展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已建立国安基地、天时农业等22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15名专技能手和6名荔枝种植带头人。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玉屏镇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线下积极与上海等地果商对接,通过订单式进行供货,吸引各地客商前来采购;线上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推动荔枝“触网”销售,让深山里的“鲜甜味”直达全国消费者手中。
除了迭代更新优质品种外,屏边荔枝产业的质变还源于强大的科技支撑,以及品牌化培育带来的价值提升。当地建成陈厚彬、李建国等专家工作站,组建荔枝产业科技特派团,长期扎根生产一线,通过专家指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模式和理论讲解、实地教学培训方式,不断提升荔枝种植户整体技术水平。农科专家研发的“波浪型”立体树冠修剪法、双刃螺旋式环剥控梢促花等核心技术,使首批母花坐果率达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屏边荔枝”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全县拥有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荔枝种植面积达4.96万亩,有荔枝示范园22个、种植户2199户,是云南省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荔枝种植区。去年,全县荔枝产量9810吨、产值1.67亿元,助群众增收7800万元。
以特色为笔、资源为墨,屏边县将持续加大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升品牌影响力,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荔枝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农户增加多元收入,书写荔枝产业“甜蜜答卷”。
宾川鸡足山西瓜铺满地。
宾川:西瓜出乡拓市场
眼下,宾川县鸡足山镇白荡坪村的200多亩西瓜喜获丰收。走进瓜田,白色大棚整齐排列。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西瓜藤铺满一地,一个个油亮亮、圆滚滚的西瓜在瓜藤丛中若隐若现。经过工人们的采摘、搬运、挑选、装箱,这些西瓜将被运往外地的超市。
近年来,鸡足山镇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西瓜种植等短平快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鸡足山镇白荡坪村地理优势明显,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且昼夜温差大,这里产出的西瓜甘甜多汁、肉质脆嫩,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目前,西瓜收购价每吨6000元左右,200多亩西瓜预计收入约500万元。
白荡坪村种植西瓜获成功,离不开瓜田“中介”尹子英的帮助。白荡坪村与温州商会合作种植西瓜,商会负责提供资金、技术、销路,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模式,尹子英主要负责流转土地、工人管理、资金管理等,一手连接土地和西瓜,一手连接村民和商会。
西瓜种植让周围群众也跟着受益。通过瓜田“中介”与白荡坪村农户“搭桥”租地种植西瓜,200多亩的土地流转租金使得农户增收40多万元。另外,西瓜种植采收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用工。尹子英介绍,目前每名工人日均工资150元左右,西瓜种植既甜了消费者,又富了农民。“明年,我们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左右,将西瓜的甜蜜带给更多人。”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当地采取粮果轮作模式,在西瓜丰收后,种植豆类、玉米等,不仅能实现高产稳产,还能有效提升土地肥力,实现“一地双收”。
下一步,鸡足山镇将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发展特色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抓手,持续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龙陵种植户分拣芒果。供图
龙陵:致富路上芒果甜
连日来,龙陵县腊勐镇腊勐村岭岗寨漫山遍野的芒果林中,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今年的科学管理,岭岗寨的芒果比周边地区提前20天左右上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一大早,岭岗寨的果农张国文就带着全家人一起对芒果进行拆袋和挑选,准备送交收购商。“今年,我们的芒果比去年早成熟了近20天,最好的品种能卖到每公斤10元多,比去年还高一些。”张国文边说边展示着手上的“金煌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春季气温偏高,我们寨子海拔1200米左右,独特的‘立体气候’让芒果成熟期大幅提前,甜度非常高,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腊勐村党总支委员何乃双介绍。
目前,腊勐镇芒果种植面积1万余亩,种有“象牙”“金煌”“鹰嘴”“圣德龙”等18个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错峰上市,延长了销售期。
在岭岗寨周边的芒果交易市场,来自外地的收购商早已驻扎多日。收购商杨体文告诉记者:“岭岗寨的芒果肉质细腻、香味浓郁,在高端市场很受欢迎,我每天要收四五十吨发往外地。”当地的芒果甚至远销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深受消费者青睐。
腊勐镇于2022年成立了岭岗情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了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与果蔬交易市场,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
“岭岗寨是全村1万余亩芒果种植区的核心产区,通过‘农户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务工就业’利益联结机制,57户农户年均增收超30万元。”何乃双说。
除了传统收购渠道,电商销售也成为今年的一大亮点。村民张玉琳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临时“发货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发货量上千斤。
如今,岭岗寨86户人家户户种芒果,80%的家庭种植规模超过50亩,昔日的零星种植已成为万亩产业,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芒果产业的兴旺,还带动了寨子里其他业态的发展。岭岗寨农家乐“岭岗情”的厨师李红成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自从芒果成熟以来,到村里体验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周末都是满桌,我们的芒果宴特别受欢迎。”李红成所说的“芒果宴”,是当地开发的特色餐饮,包括芒果鸡、芒果酥等以芒果为原料的菜品,成为了寨子的新招牌。
何乃双介绍:“我们不仅卖鲜果,还引进深加工企业,制作芒果干、果酱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岭岗寨还计划打造‘芒果+’农旅融合模式,建设观光采摘园、办好芒果文化节等,吸引游客体验田园乐趣,让芒果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师宗村民采摘百香果。供图
师宗:百香果棚采摘忙
夏日的山岗葱绿繁茂,一场雨水过后,师宗县高良乡大棚百香果示范基地一排排支架上,一个个浑圆饱满的百香果挂满藤条,阵阵果香格外诱人。
大棚内,高良乡纳非村党总支书记杨建辉正带着几名工人采摘今年上市销售的首批百香果,预计产量约4吨、产值约6万元。“一个棚产量在1.5至2吨,相同的种植面积下,今年产量、产值比去年翻了两番。”杨建辉介绍,这是高良乡首次采用大棚种植百香果,上市时间较往年提前约3个月,一方面提高了品质,另一方面错开了上市高峰期,能卖一个好价钱。
大棚种植百香果,需要科学操作选苗、整地、定植、后期管理等多个环节。基地选用没有病虫害、生长健壮、长势旺盛的百香果小苗进行种植,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既保证了作物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资源浪费。“我们通过智能控制的方式把温度控制在25至30摄氏度,并安装了湿度计,保持温度、湿度正常,让百香果健康生长。”杨建辉告诉记者。
今年,高良乡大棚百香果示范基地建成11个温室大棚,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与地域限制,实现百香果周年化生产与稳定供应,精准对接市场对高品质鲜果的需求。大棚种植技术的成功,坚定了当地发展百香果种植的信心,高良乡计划明年建设100个百香果种植大棚。
高良乡2022年开始发展百香果产业,至2023年种植规模达400余亩,产值超过200万元,为160余名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24年,争取沪滇资金80万元,实施高良乡黄金百香果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种植规模300亩,亩产约1000公斤,带动周边农户182户812人就近务工,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2025年,争取沪滇资金460万元,实施高良乡百香果种植产业配套建设项目,种植规模600亩,惠及脱贫户99户431人,人均劳务报酬每月3000元以上。
“我在基地里务工每月工资4000元,还能学到种植技术。明年我也要种五六亩百香果。”高良乡设里村村民韩小兴笑着说。目前,师宗县百香果种植面积1000余亩,种植区域均分布于高良乡,预计产量1500余吨、产值1600余万元。
高良乡百香果种植只是师宗县发展热区水果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师宗县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把培育特色农产品作为强产业、促增收、助振兴的有效途径,不断引进优势水果品种,精进种植技术,全面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通海兴蒙甜瓜丰收。供图
通海:瓜香四溢产业兴
时值仲夏,享有“甜瓜之乡”美誉的通海县兴蒙乡瓜香四溢,迎来了又一季丰收。瓜农们穿梭于藤蔓间采收装箱,收购车辆络绎不绝。
在兴蒙乡下村赵丽霞家的瓜棚里,一个个金黄圆润的甜瓜挂在藤上,很是诱人,工人们正忙着割藤、套袋、装箱。黄香瓜作为兴蒙乡最先栽种的甜瓜品种,产量高、香甜润口,是兴蒙甜瓜的代表品种之一。
得益于缓慢成熟周期,兴蒙甜瓜糖度高、口感脆甜,即便在当前各地甜瓜大量上市导致价格回落的背景下,仍以品质赢得市场,外销渠道稳定。“兴蒙乡的哈密瓜4月上市,可一直持续到12月。主要发往昆明、西安等地。这里气候没有其他地方热,瓜熟得慢,口感又甜又脆。”收购商华田流介绍。
兴蒙乡海拔适中、气候温润,肥沃疏松的土壤搭配充足光照与昼夜温差,十分适宜栽种甜瓜。1999年引进甜瓜种植以来,当地已形成白皮、黄皮、绿皮三大品种并存格局,白皮脆嫩、黄皮甜润、绿皮香浓的特色深受消费者青睐。
2024年,兴蒙乡甜瓜种植面积达2177亩、产量716.9万公斤,带动瓜农收入4301.4万元,从零星试种到规模化经营,一个个甜瓜不仅成了乡亲们的“甜蜜经济”,更化作兴蒙乡响当当的农业“金名片”。(云南日报 记者饶勇 秦蒙琳 李建国 张雯 王剑钊 通讯员李冰 孙开华 唐方香 李娅妮 朱维静 袁燕坤 窦盛根 朱雁飞 吴文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