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云南省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及实施方案,为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旅居云南”正逐渐成为云南的一张新名片。
3月26日起,昆明信息港推出“旅居云南 社区在服务”系列报道,聚焦典型村镇、社区在旅居服务方面的硬核举措和成果,感受社区的便利设施,展示社区在旅居服务方面的贴心与专业,讲好旅居故事。
第五期,来看西山区乐居村的旅居故事。
位于昆明市区西北郊的乐居村里,人来人往的热闹气息正浓: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彝族阿婆,挑着竹篮里自家制作的土特产、新鲜水果,在村口售卖;外来的游客则提着刚买的咖啡、面包,或漫步闲逛,或驻足与阿婆攀谈。这座承载着600余年历史的彝族传统村落,正以“旅居+”模式诉说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乐居村是昆明近郊少有的多民族混居古村,主要以彝族和白族为主。2008年,西山区政府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企业化运作对濒临消亡的古村展开抢救性保护:修缮69栋古宅,探索“古宅认养+活化利用+庭院经济”机制,打造出“一院一品”的民族文化建筑群落;2023年,乐居村获评“金牌旅游村”,旅游接待38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超1800万元,成为昆明“旅居经济”的标杆样本。
乐居民族文化园:各民族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走进乐居村,占地22亩的乐居民族文化园格外醒目。园区致力于展现彝族、白族“一家亲”的和谐文化,总体规划和运营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园区内,“一灵地、一片林、一展馆、一壶酒”等十二个特色主题,融合了建筑、饮食、手工艺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
在这里,高端民宿、会议中心、商务接待及团建场地一应俱全,主打“百人围炉”民族打跳、敬酒歌等体验项目,可同时容纳50人的旅居团队,这里曾接待过连续居住7个月的湖南客群。北京、上海等地的旅居创业者常到此慕名交流,探讨旅居业态的发展。
“我们2013年从贵州迁居至此,当时村落还保持着原始风貌。”乐居民族文化园主理人周紫萍回忆,作为“新村民”,她深切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温度:“社区和街道给了全方位支持,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地村民也都会无条件帮助,真正实现了‘有求必应’。在这里,我的幸福感指数非常高。”不定期举办的彝绣培训班,彝族阿婆手把手教“新村民”穿针引线...... 如今,乐居民族文化园已成为新老居民融合的纽带。
乐居之眼民宿:星空下的“慢哲学”
沿着楼梯往村深处走,一栋三层夯土小楼跃入眼帘——这是去年刚开业的乐居之眼民宿,外墙保留着云南传统“一颗印”建筑的方正格局。
“建民宿时,我们特意请了当地村民来帮忙。”民宿主理人周未来自湖南,在乐居村定居两年了,她指着屋檐下的木雕说:“这些雕花是村里老工匠的手艺。”民宿共三层:一楼是书吧、围炉煮茶区和土鸡火锅用餐区,台球桌与烧烤设施散落在暖黄灯光里;二楼与三楼是6间客房,涵盖3种房型——主景观房可俯瞰全村,清晨推窗就能看见日出染红村落屋檐;二楼中央的大泡池房配有大型浴池,适合泡澡放松;三楼两间星空房配备全景天窗,夜晚躺在床上,银河清晰可见。
最近,周未还在民宿外部新增了饮品区与披萨区:“客人喜欢坐在这里喝茶、喝咖啡,或者吃现烤披萨。”最让她感动的是村民的淳朴:“蔬果成熟时,当地村民们总往我这里送新鲜的菜。”
社区负责人:让旅客来了还想来,来了就留下
乐居村新老居民的深度融合与多元业态的蓬勃生长,不仅让初到的旅居者扎根于此,更像一方温暖的磁石,持续吸引着北京、上海乃至五湖四海的旅居者慕名而来,续写多民族交融的烟火新章。
近年来,乐居村围绕“文旅+”理念谋划发展路径,深挖文化内核、打造特色品牌,做深做实“文旅融合”大文章。团结街道龙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郎兰介绍,乐居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向深度旅居转型。“我们深挖文化内涵,传承民族特色,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从单一的观光型向吃、住、行复合型转变升级。”
在社区工作中,乐居村坚持以村民为主体,通过整合闲置房屋统一租赁经营、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3.34万元。同时,引进企业修缮古建筑,打造“一院一品”文化风格,并吸引非遗传承人和返乡创业者入驻,形成刺绣、古法扎染、土陶制作等20余种文旅业态,建成集古城、客栈、茶馆、酒吧、露营基地和民族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火把节等传统节日,通过彝绣展示、民族舞蹈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2024年火把节单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此外,乐居村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提升服务品质,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居体验。
“下一步,我们计划对整村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提升改造。”郎兰说:“目标是让游客‘来了还想来,来了就留下’。”(昆明信息港 记者杨锦佳 冯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