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鲜味新说 菌子有了跨界“朋友圈”
昆明信息港    07-11 08:34:23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 王曼君当晨雾掠过树梢,昆明宜良县的山林里,菌农李建国的胶鞋已经沾满露珠。他拨开腐叶的瞬间,一朵橙红相间的牛肝菌正顶着松针探头——这是土地写给人类的夏日情书,也是云南野生菌撬动千亿产业的最初支点。从山林间的晨露到米其林餐桌的烛光,从外省游客手中的竹篮到跨境冷链的集装箱,小小的菌子正编织出一张连接山海的网络,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请进来 采菌游重构人与土地的对话

“看!树桩旁边那朵青头菌!”昆明西山区观音山社区杨林港小组的山道上,上海游客周婷正举着竹篮欢呼。她身后,10岁的儿子蹲在腐叶堆前,小心翼翼地用竹片挑起一朵牛肝菌——这是他们第三次来云南采菌,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辨认十几种菌子,周婷的朋友圈里早已攒下了九宫格的“采菌战绩”。

杨林港小组党支部书记董珈源望着开心的游客,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这个拥有16亩野生菌种植基地的村庄,如今每年要接待上万名像周婷这样的外省游客。“光是采菌体验一项,村里年收入就增加20%。现在,我们村每个村民年分红额能达到万元以上。”他说,“从前村民靠山吃菌,现在菌子成了‘媒人’,把城里人的目光引向了山林。”

方外旅行社的导游余婷婷正给游客分发《云南毒菌图鉴》,她的单反相机里存着上千张菌子特写。“上周有个广州家庭,为了等一朵鸡枞冒头,在树下守了整整两小时。”如今带采菌团时,她会特意放慢脚步,教游客“三看一闻”的采菌绝技:看树冠透光度找干巴菌,看蚂蚁行踪追鸡枞,看苔藓颜色辨牛肝菌,闻腐殖土气息定位青头菌。

在宜良县的“包山养菌”示范基地,南京游客林正炀正跟着菌农学习给菌塘盖松针。“原来采菌不是‘捡’,是‘请’。”他感慨着放下手中的篮子——领队刚讲解了“宁可眼睛瞎,不给菌子掐”的规矩,即采菌时要留下菌根,这样来年才能再生长。这种带着敬畏心的采摘方式,让林正炀想起了童年外婆说的“惜物”道理。

方外旅行社总经理和宇的办公桌上,摊着最新的采菌游线路图。“从碎片化服务到标准化产品,我们花了三年。”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线说,初级线路带游客去山主家吃农家菜,定制游则联合黑珍珠餐厅在野外搭建厨房,让游客采完菌子就能享用精致料理。今年推出的“3天采菌纯享版”线路,价格虽达人均8000元,仍被预订到了9月。

在离昆明不远的山林里,昆明御景尚庭餐厅的主厨正用炭火炙烤着新鲜松茸,这便是和宇口中提到的定制游。“食客要的不是烹饪技巧,而是山林的本味。”他揭开锡纸的瞬间,松茸的清香混着松针的草木气弥漫开来——这种被称为“荒野餐桌”的料理方式,如今成了高净值人群的新宠。该餐厅数据显示,今年夏季推出的野生菌套餐预订量同比增长230%,其中80%的客人来自省外。

从城市餐桌的浅尝辄止,到山林间的躬身探寻,野生菌正以“采菌游”为媒,重构着人与土地的对话。近两年,采菌体验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项目,而是进阶为融合知识与趣味的深度旅程。游客跟着菌农学“留根采菌”的规矩,在腐叶堆前辨认菌子的真身,甚至在山野间用刚采的菌子烹煮一餐本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体验,让野生菌早已超越食材本身,成为连接城市与乡野的情感纽带,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人与山林的相遇里愈发清晰。

走出去 创新产品让鲜味突破边界

昆明桂美轩食品厂的工作间里,松露曲奇的黄油香气正与百年糕点坊的历史年轮交融。总经理严媛用签子挑起一块刚出炉的试吃品,瓷盘里的饼干断面还带着松茸粉末的琥珀色,“十年前我们把鸡枞加到月饼里时,谁能想到黑松露会成为年轻人茶歇的新宠?”这个创立于1936年的老字号,如今货架上陈列着20余种菌子糕点,从鸡枞苏打饼干到灵芝养生月饼,野生菌与传统面点的碰撞,让滇味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丽江雪山云朵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法国松露酱的配方正与云南风味进行着奇妙融合。创始人和春仙搅动着陶瓮里的菌酱,黑松露的馥郁与牦牛肉的醇厚在阳光下发酵,“2015年我们请香港米其林大厨调制的松露香肠,现在已经摆进了上海外滩的西餐厅。”这个从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批发起步的企业,如今旗下的菌油、菌汤包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新加坡、日本的超市,今年新推出的菌辣子更成了丽江导游口中“带得走的乡愁”。

昆明嘉丰餐饮的后厨里,非遗破酥包正与野生菌上演奇妙邂逅。“兴滇英才首席技师”洪香玲将松茸的清雅、牛肝菌的馥郁揉进千层酥皮,蒸笼掀开时,菌香与酥香漫出街巷。这种传统面点因野生菌焕发新生,2022年量产以来,单月销量破10万只,不仅成了老昆明的早餐新宠,更通过冷链走上北上广深的餐桌。酥皮的香脆与菌馅的鲜浓交织,恰似云南山林的馈赠与市井烟火的温柔相拥,藏着老手艺与新滋味的碰撞密码。

从百年糕点坊里菌香与黄油的碰撞,到雪山脚下菌酱与香肠的风味融合,再到破酥包里非遗手艺与山林鲜味的相拥,云南野生菌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这两年,从传统的油鸡枞、干巴菌韭菜花,到如今的松茸饼干、松露调味料、即食菌汤包,甚至菌子与茶饮、烘焙的跨界组合,野生菌产品早已突破“只能鲜食或晒干”的刻板印象,以更丰富的形态走进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生活。当菌子从云南的山林走向北上广深的茶歇桌、走向海外的米其林餐桌,它们不再只是地域特产的符号,更成了云南人用智慧与匠心编织的“鲜味纽带”,让这片土地的馈赠以更鲜活、更多元的方式,与世界温柔相拥。

产业亟待升级 从“无章”到“有序”

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餐饮营业额接近2000亿元,其中野生菌旺季同比增长最快。协会会长杨艾军说:“野生菌带动的不仅是餐饮业,还有包装、物流、旅游等上下游产业。但是,野生菌可持续发展和行业标准却亟待出台。”杨艾军说。

“云南的野生菌是天赐之物,但产业现状却像没装罗盘的船。”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协会会长、云农民跨境平台董事长陈阳的话里带着对行业的深思。由于没有判定标准,购买野生菌只能凭经验肉眼识别好坏。

目前,陈阳正致力于做野生菌分级的工作,“我们正在设立的分级系统,像给野生菌办了‘身份证’。从菌盖直径、新鲜度到菌褶完整性,28项指标被量化成数据,通过智能分拣流水线实现精准分类。”陈阳说,分级后的野生菌更具市场价值,“规则的制定让好东西有好回报。”

“野生菌不用打农药,不用施化肥,是真正顺应自然生长的东西。”在陈阳看来,云南占据全国75%的野生菌市场份额,只要有了行业标准,一定可以把蛋糕做大,“现在300亿元的行业规模,可以做得更大,差的就是一把尺子。我们现在跨境占比只有10%,不是菌子不好,是没有统一的‘世界语言’。”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正在测试的野生菌保鲜新技术,“菌子采下来的瞬间就会氧化。”一种新研制的特殊膜能根据菌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动调节透氧率,“就像给菌子装了个微型呼吸舱,采摘后立刻封入,鲜度能锁住72小时。”配合定制的恒温采摘箱,曾经靠摩托车运输、一路颠簸的菌子,未来从山林到港口的损耗率可降至5%。

“香格里拉采的松茸,72小时后有望出现在纽约的餐桌上。”陈阳说,“现在已实现国内48小时配送,全球72小时触达技术上已可行,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实现。”

要让云南野生菌产业真正扎根土壤、走向远方,终究要在“标准”与“循环”中找到支点。当分级体系让每朵菌子都有清晰的价值坐标,既支撑着“走出去”的跨境底气,也托举起“请进来”的体验温度。如此,云南的菌子才能既留住山间清鲜,又撑得起千亿级市场,在循环往复中,让“云南味道”既扎得深,又走得远。

编辑:徐毅杰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