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克·伊门达 本报记者 字剑飞 摄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于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在此前夕,赴京参会的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高级干部考察团到云南参访,先后在昆明、楚雄等州(市)考察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新能源开发、新媒体发展等领域的“云南实践”,并听取云南在减贫发展、国际传播效能等方面的专题介绍。一路考察,探寻的正是这样一条连接中赞的“路”——它既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是民心相通的“软纽带”。
一条坦赞铁路,为中赞友谊与互联互通架起了钢铁之路。“中国人更了解我们,因为他们走过同样的路。”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总书记巴图克·伊门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关键时刻的援助令他们倍感欣慰——中方看到了他们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并付诸行动,例如援建坦赞铁路,这是及时且有力的支持。
20世纪70年代,数万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远涉重洋来到非洲,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人民并肩奋斗,筑成了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尽管当时的中国也面临着经济挑战,但他们依然排除万难,向我们伸出了援手。”巴图克·伊门达深情地说,“‘路’把赞中两国连成一家。这条铁路不仅是助力我们脱贫的经济走廊,也是赞中两国深厚友谊的象征,承载着双方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破解难题的信心。”
“我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当我把这些国家的减贫工作与中国减贫事业进行比较时,我意识到中国已经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谈及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成就时,巴图克·伊门达频频点赞。“当我们得知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撼,因为以任何世界标准来看,这样的成果都堪称奇迹。”他认为,这一“中国实践”值得学习借鉴。
媒体合作之路,正在为文明互鉴铺设基石、架设桥梁。“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相反,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媒体主任马克·齐克龙·斯穆韦在受访时畅谈赞中媒体合作与赞中文明交流互鉴的话题。
斯穆韦表示,赞比亚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入境政策后,维多利亚瀑布、卢安瓜国家公园等赞比亚知名景点迎来更多中国游客,带动旅游收入增长。在昆明、楚雄等地参访时,斯穆韦对云南古镇保护开发与减贫治理印象深刻,“我在实地探访中加深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知”。
斯穆韦表示,期待以此访为契机,以媒体合作为支点,放大赞中两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国际声量。他还希望加强赞中媒体在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升赞比亚媒体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能力。
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框架下,媒体被赋予搭建文明对话桥梁的使命。斯穆韦表示,赞中媒体应携手展现两国真实风貌与人民生活。在金砖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的背景下,媒体需主动传播“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机遇,诠释共赢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让这条文明互鉴之路越走越宽广,惠及更多民众。”(云南日报 记者张敏 常远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