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十四五”印记 · 奋进新征程 | 泸水:贯彻落实“1223”工作机制 全力打好收官之战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07-11 10:01:34

“十四五”开局以来,泸水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作为“头号工程”,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落实“1223”工作机制,全力打好收官之战。

进入6月中旬,片马镇片四河村第一批土豆上市了,驻村工作队员又开始了忙碌,2024年起,他们多方联系对接,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无偿帮助没有能力自主销售的脱贫户卖土豆,用私家车把土豆运送至泸水城区一一送货到家,解决脱贫群众增收难题。

泸水市委政法委驻派片马镇片四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俊说:“我们将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消费帮扶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推进消费帮扶,将村内的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积极对接更大市场,链接更多资源,不断为村民铺就更加宽广的致富坦途,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路上,泸水市压实“第一责任”,32名市处级领导挂乡包村,三级书记亲自抓、靠前抓,当好“一线总指挥”“施工队长”,选派乡村振兴驻村、驻点工作队员1364人,确保基层力量不减弱、帮扶队伍不断链、衔接工作不断档。

产业发展是实现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中交集团帮扶下,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先后建成了火龙果种植基地、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有了村建筑公司等多个村集体经济产业,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超过百万元,是泸水市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行政村。

聚焦农民、村集体经济“两项收入”,泸水市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员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等多项举措,全市各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20万元,其中3个村超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泸水市通过稳岗就业、产业发展促增收、消费帮扶、资产增益、以工代赈等多渠道帮助群众实现增收,年均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万人以上,年均实现务工增收24亿元以上。56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6000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建成全国一流的咖啡生产线,实现从“豆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发展。“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26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82万户脱贫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线上销售+线下订单”模式实现农特产品年销售额6亿元以上。68个以工代赈项目使6360名务工人员共人均增收1.27万元以上。

重点人群、重点区域是“两类重点”,泸水市坚持精准监测帮扶,累计纳入动态监测帮扶3572户12343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重点监测帮扶对象实施“一户一台账”“一人一措施”“一对一包保”,精准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等措施帮扶7518户(次)。通过帮扶稳定消除风险2541户9803人。

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工作”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泸水市加快草果、咖啡产业发展外,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发展,高标准打造11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深入实施大峡谷环境提升和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53%,泸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红色物业”“五心网格”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全省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泸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肯波华表示:“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具体安排,在监测帮扶上持续加力、在产业发展上持续加速、在群众增收上持续加劲、在乡村建设上持续加油、在乡村善治上持续加码、在党建引领上持续加载,全力推进泸水乡村全面振兴。”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鹏 胡陈兰

编辑:徐毅杰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