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打造“边关木兰”家教宣讲文明实践品牌,将家庭教育、戍边精神、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阵地联建、队伍联育、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明实践新格局,形成了独具马关边关特色的文明实践模式,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
搭阵地:构建“点线面”立体化宣讲网络
“点”上深耕。依托14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国门书屋、校园阅览室等场所,打造“边关木兰”家教宣讲固定阵地,其中都龙镇茅坪社区民族团结广场成为边境家庭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赶集日宣讲”吸引中越边民参与,每周人流量超5000人次。
“线”上串联。沿边境线建成“戍边精神宣讲走廊”,整合罗家坪大山战斗遗址、192界碑等红色教育基地,形成“行动的思政课”,每年通过多元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覆盖党员干部及群众1.5万人次,有效强化边境地区的国防和爱国情怀。
“面”上联动。与司法部门设立普法宣传点,将家教宣讲与法治宣传相结合,2025年联合开展“法律进边寨”活动覆盖5000余人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与边境法规宣传相结合,增强边民法治意识。这种“点线面”结合的阵地布局,使“边关木兰”宣讲实现了从口岸到村寨、从学校到家庭的全域覆盖。
育队伍:打造多元化“木兰宣讲团”
马关县整合妇联、教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力量,形成了“1+N”的队伍架构:“1”是指县妇联统一协调的“边关木兰”核心宣讲团;“N”包括“小桔灯”亲子阅读推广队、“戍边精神”女子宣讲队、“女能人”创业指导队等多个特色分队。队伍专业化宣讲亮点纷呈:如全国文明家庭熊光泽以“三代人74年巡边路”的亲身经历,在校园、社区开展戍边精神宣讲,其“守边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的质朴话语深深打动了听众,有学生在听完后立下“读书报国”的誓言;女能人协会则发挥创业带头作用,在宣讲中融入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形成了“宣讲+赋能”的特色模式。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壮苗刺绣技艺融入宣讲,让群众在听的同时学习非遗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苗族绣娘杨国仙通过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额突破2.3万元。民族服饰产业园入驻商户60户,带动全县400余家民族服饰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
创品牌:实施“五大工程”深化实践内涵
马关县围绕“边关木兰”品牌,创新实施了五大特色工程,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小桔灯”家庭教育工程。通过“父母沙龙”“亲子共读”等形式,将亲子阅读理念送入千家万户,覆盖5000余家庭,其中改编经典童话的互动剧深受家长儿童喜爱。
“书香边关”全民阅读工程。结合戍边故事开展“五个一”活动(一次戍边报告、一场阅读展示、一轮好书推荐、一段经典诵读、一次结对共读),增强文化认同。
“乡村家长夜校”惠民工程。针对边境农村家教短板,推出法律普及、心理健康等课程,实现县域全覆盖。
“巾帼固边”志愿服务工程。组织妇女参与界碑维护、多语种普法(如壮语、苗语解生物安全),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文化传承”浸润工程。依托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绘本讲述、剪纸、五彩绳编织等环节,深度体验传统文化。今年以来,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2次活动入选“文明云南·全民实践”全省新时代文明主题宣传优秀活动展播。
通过“边关木兰”家教宣讲品牌的持续深化,马关县将进一步拓展“宣讲+”模式,将家教宣讲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深度融合,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边疆治理的文化引擎和乡村振兴的精神动能,书写出边境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