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在禄劝县则黑乡的层峦叠嶂间,一尾尾矫健的冷水鱼划破山间静谧,激起产业振兴的澎湃春潮。禄劝则黑石头窝养鱼场产出的优质红鳟与鲟鱼,不仅跃上百姓餐桌化作至鲜美味,更成为驱动深山致富的新引擎,延伸出一条因鱼而兴、因路而旺的特色产业链。
“石头窝”里养出“致富鱼”
清晨,养鱼场负责人杨成富踏着露水走向鱼池,池中红鳟鳞片在初阳下闪烁如碎金。“瞧这水质,清得能数清水底的鹅卵石!老辈人叫这地方‘石头窝’,山泉水四季恒温,富含矿物质,天生就是冷水鱼的‘黄金摇篮’。”他俯身掬起一捧水,语气里满是自豪。
则黑峡谷山路小河口阿多以段,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成为冷水鱼养殖的“黄金宝地”。这里优质山泉常年流淌、水质清冽纯净、年均气温恒定、水体溶氧量高,加之适宜的高低海拔落差环境,为红鳟、鲟鱼等高品质冷水鱼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摇篮。则黑石头窝养鱼场年产红鳟、鲟鱼超10万尾,重量逾20吨。
品质是征服市场的关键。“山泉养出的鱼,肉紧、味甜、没泥腥!”杨成富捞起一尾活力十足的红鳟说,“生吃最能品出本味。”其言不虚,当厨师手起刀落,鱼肉呈现出鲜润的橘粉色,薄如蝉翼的刺身入口,冰爽弹嫩,山泉的清甜直抵舌尖。在峡谷鱼味馆,一鱼三吃的智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鱼身作刺身尽显本味;鱼排入火锅汤白肉滑,浓香四溢;鱼骨酥炸至金黄,成为佐酒妙物。凭借过硬品质,红鳟稳守60元/公斤的价格,鲟鱼则30元/公斤,养鱼场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生态优势实实在在转化为富民增收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环境好、水质好,养出来的鱼味道鲜美。”专门带家人来吃鱼的张先生说。则黑红鳟、鲟鱼凭借优质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一尾鲜鱼带火整条山廊
正午时分,山涧鱼庄迎来一天中最喧腾的时刻。店主李芬穿梭于热气腾腾的餐桌间,将大盆酸菜鱼端上桌。“客人们沿着山路开车几十公里,就为这一口‘石头窝’的鲜!”李芬指向窗外蜿蜒的山路说,“7家鱼馆像珍珠串在这条线上,家家都指望着养鱼场的优质货源。”依托食材“鲜”字招牌,每家鱼馆年均利润超10万元。
鳟鱼产业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峡谷山路经济的层层涟漪。持续涌入的客流有效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沿路农户种植的生态香蕉、芭蕉、甘甜脐橙、金黄黄果,以及天然蜂蜜、手工红糖等特色农产品,借力“鱼经济”的东风,找到稳定销路,身价倍增。一条以鳟鱼餐饮为核心,串联起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峡谷山路经济带已然形成,实现了“品鱼鲜、购山珍”的消费联动,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活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昔日的交通末梢,如今已蝶变为流淌财富、饱含生机的“黄金走廊”。
在路边摆摊的村民张大姐对此感受至深:“以前山货运不出,愁人。现在,游客吃完鱼,顺道就捎走我的生态香蕉、脐橙。”
延产业链 绘新图景
品牌化与产业链延伸,是提升抗风险能力、保障全年收益的关键落子。
“单靠卖鲜鱼和开鱼馆还不够。”杨成富在鱼池边描绘着蓝图,“正筹划把‘则黑冷水鱼’这块牌子擦得更亮,搞鱼干、熏鱼、鱼酱等深加工产品,让美味突破季节和地域限制。”
则黑乡正积极探索“鱼旅融合”,将峡谷的幽深壮美、冷水鱼的科学趣味与舌尖深度体验结合,规划中的峡谷观光步道、冷水鱼生态科普园、山泉垂钓体验区及原味渔家乐项目,旨在延长游客驻足时间,让“则黑冷水鱼”从盘中美味升级为乡村旅游新名片。(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