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华制作水竹纸伞。
在丘北县官寨乡秧革村委会向阳村的一间老屋中,95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荣华正专注地为一把水竹纸伞刷上油墨。身旁的制伞工具静静伫立,见证着这门技艺在时光流转中的坚守。
水竹纸伞早在汉朝便融入民间生活,张荣华家族与纸伞的羁绊也已延续300余年。从先祖以制伞为业,到十几代人接力传承,再到如今张荣华细心守护这项技艺,水竹纸伞的魅力从未因岁月冲刷而褪色。2017年6月,丘北水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把水竹纸伞的诞生,是匠心与时光的结晶。从号竹、泡竹、水煮起步,到晒竹、刨竹、刻竹、钻孔,再到拼架、穿线、裱伞、油伞,80余道纯手工工序环环相扣。晒竹需看天时,裱伞要凭手感,油伞得讲分寸,费工费时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
要制成好伞,伞骨必取当地优质水竹,仅挑长直者劈制;伞柄选用上好松木,坚实耐用;伞面覆以优质白棉纸,绵韧耐撕且光泽亮丽。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让每把伞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一把把水竹纸伞,既是连接过去的文化符号,也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对壮族人而言,水竹纸伞远不止是遮阳挡雨的工具,它承载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原始记忆,更是婚嫁中不可或缺的吉祥信物。如今,在张荣华的坚守与传承下,这门百年技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云南日报 记者黄鹏 通讯员罗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