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宾川葡萄科技小院政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走出实验室 田间显身手
云南日报    07-13 09:55:00

葡萄科技小院研究人员分析检测数据。

2015年底,当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第一次来到宾川县时,农户们还在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种植葡萄。“当时看着研究生们用葡萄叶柄检测各项养分指标,大家都半信半疑。”宾川远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戴金陆说,“但是种植户们按照检测结果精准施肥后,发现葡萄果然长得比之前好了,大家都服气了,也越来越信赖葡萄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

现在,在宾川纳溪河畔葡萄基地里的试验田里,葡萄科技小院的研究人员每天都会查看葡萄生长情况,仔细记录每一项数据,在不同地块进行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板结酸化、病虫害的田间试验,并将试验成果在全县推广。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宾川葡萄科技小院,采用“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联合宾川远航植保等企业,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聘任本土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对接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建设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聚焦葡萄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推动全县葡萄标准化生产管理。

为推动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葡萄科技小院的研究人员定期向葡萄种植户、农资店了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迅速诊断后给出技术方案,并联合农资公司在全县推广。葡萄科技小院带队老师陈鑫介绍:“一项技术能够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这在高校实验室里是很难实现的。科技小院采取‘研究所(公司)+农资店+基地+农户’的做法,把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

葡萄科技小院还把农技推广从“田间”搬到“云端”,科技小院专家及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发布种植技术科普视频。截至目前,“宾川科普”微信公众号发布农技科普知识视频397期,各平台累计浏览量达1200余万次,开展种植管理技术网络直播36场次,参与群众达10.8万人次,专家线上帮助群众解答葡萄种植管理技术难题1800余个,把农业种植管理技术送到了群众手中。

每天清晨,云南农业大学研一学生李曼都会背着采样箱走进果园,她的研究课题是“葡萄转色的生理机制”。在科技小院,她从一名只懂理论的学生逐渐变成了能帮农户解决问题的老师。这种接地气的培养模式正在塑造新一代农业人才,科技小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人才聚集。“这个暑期,我们即将迎来100多人的研学团队,现在正紧锣密鼓地计划安排研学团队的日程。”小院带队老师陈鑫说。

人才的集聚也带动了产业的升级。小院培养的2100户标准化生产示范户,如今成了宾川葡萄产业的“领头雁”。累计带动农户3.1万户,带动面积20余万亩,节本增效1.4亿元。

小院推动的标准化种植技术,让宾川葡萄品质不断提升,还成功打入了南亚、东南亚市场。产业的兴旺也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冷链物流迅速崛起,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当农户们的葡萄越种越好,钱包越来越鼓,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串葡萄的蜕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如今,科技的种子正在结出累累硕果,照亮更多农民的致富路。(云南日报 记者秦蒙琳 通讯员刘云娟)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