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一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67家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内核、理论体系建构、学科交叉路径、边疆治理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研讨会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民族工作战略需求”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基本立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开幕式上,云南民族大学校长王启梁教授介绍,学校依托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学、中国边疆学、区域国别学等特色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支跨学科协作,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产出了一系列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成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学校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学术资源,构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科生态,为筑牢边疆民族团结根基贡献智慧。
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南民族大学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全面提升学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边疆有示范、国际有交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高地。聚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命的青年一代”目标,构建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托现有科研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高水平跨学科团队,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注重传播推广与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教育需求。
本次研讨会由主旨报告、圆桌座谈、分论坛研讨以及签约协议等四个环节组成。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融合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其他相关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交流,共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大计,为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智慧。
据悉,2025年4月,国家民委会同教育部综合考虑高校类型、地域分布、优势学科等因素,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15所高水平大学、地方代表性高校、民族院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博士试点单位。作为云南唯一获批的高校,云南民族大学于5月22日举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揭牌仪式,高起点、高要求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各项工作。(云南网 记者高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