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市盘龙区桃园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发展模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艳
云南日报    07-13 10:55:55

桃园社区在桃园广场举办泼水节。

“曾经沧海难为水 寻得桃源好避秦”——这副清光绪年间昆明县令府邸对联中的“桃源”二字,就是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名字的来源。如今,这里不仅是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纳西族等23个少数民族615名同胞的和谐共居之地,更是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多年来,桃源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大互嵌式发展主题,形成了共建共享、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实现民族团结同心、社区事务同治、发展成果同享、社会和谐同创的良好局面。

空间互嵌 构建宜居宜业环境

桃源社区以辖区内28个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着眼于提升居民居住品质、整治小区环境景观、完善便民设施,聚焦小区整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功能。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增进情感联结和思想交融。

在保障公共服务方面,桃源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室等,提供就业、教育、医疗“15分钟服务圈”,将17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共51人纳入低保,为5户少数民族家庭实施医疗救助。通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帮扶助困服务,为辖区20名生活困难的各族群众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每年“两节”前夕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困难群众身边。

社区还加强与在辖区内务工的各族群众的联系,定期为他们开展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防拐知识等学习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

社区还通过举办餐饮技能、家政服务培训等活动,积极解决就业问题,截至目前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参加餐饮培训72人次,安置下岗职工13人,扶持特困职工8户。

社会互嵌 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为满足社区各族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桃园社区党委整合链接各类资源,对内充分挖掘辖区优秀人才,对外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积极招募主理人,让主理人结合专业特长、资源优势,组建“社区智囊团”,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作用,为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工作再提升提供智力支撑。此外,主理人通过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及丰富资源,定期举办健康养生、居家养老、物业及家政培训等特色课程及沙龙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社区还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儿童教育、中医诊疗、文艺文体等公益服务。目前,社区共招募来自各行各业的社区主理人18名。

桃源社区还打造“桃源共享会客厅”、民族团结广场,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进社区”等传统文化活动,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泼水节、三月街、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特有节日,以民族团结大舞台及趣味运动会等为载体,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互动平台,让各族群众在社区共学、共事、共居、共乐。

2022年以来,桃源社区共与11家公共单位签约成立桃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创建内容包括机制体系联建、基层组织联建、队伍建设联抓、重点工作联动、品牌形象联树五大内容,有力推动了社区与公共单位之间区域联动、常态协作、信息互通、密切配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文化互嵌 培育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民族发展史、民族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各类工艺品……桃源社区小小的民族风情博物馆展厅,释放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博物馆里的展品全部都是辖区各族群众自发捐赠的。这个民族博物馆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也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桃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芳说,社区各族群众可通过参观展品,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桃园社区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于2011年建成,是我省首个社区袖珍博物馆,经过14年不断沉淀,已有展品百余件。为满足各族群众多元的文化服务需求,桃源社区依托民族风情袖珍博物馆整合辖区内的微型党史馆、宝岛风情馆、科普馆等文化资源,打造了“民族团结之家”品牌,为各族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科普学习、健康养生等多项服务。目前,“民族团结之家”已成为辖区各族群众家门口的“活课本”,2024年累计接待参观者1000余人次。

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桃源社区创建了“王芳书记工作室”品牌,工作室成员深入群众和街头巷尾,将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送进千家万户,每月深入民族风味餐馆、企事业单位和住户,访民情、询民意、解民忧,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艳。(云南日报 记者 王怡文)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