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高素质青年农民:云南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昆明信息港    07-14 14:25:45

7月11日,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办的“2025年农产品电商与AI技术应用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正式开班,60名青年农民学员齐聚一堂,开启为期9天的技能提升之旅。这一事件不仅是一场培训,更是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缩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已成为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尤其青年农民和返乡创业群体,正以数字化手段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青年与返乡群体尤为关键

当代中国农业正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型,亟需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青年返乡创业人才,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了青年农民的战略地位——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更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在云南,这一需求尤为迫切。以本次培训学员为例,嵩明县的张晋玮直言:“光会拍视频不够,还得懂AI提效。”他代表了众多青年农民,正通过电商和AI技术,将本地特产如食用菌、土鸡等推向全国。返乡创业者马李强(寻甸县七星镇)的合作社,从脱贫攻坚带动企业升级为农文旅融合体,其600亩山林散养跑山鸡和野生菌采摘体验区,正是青年活力与数字化结合的典范。数据显示,云南返乡创业青年年均增长15%,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回流,更是新思维、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业“后继无人”的痛点。中央文件强调“支持青年返乡,激活农村内生动力”,云南实践印证了这一路径:当青年农民拥抱AI和电商,传统农业便焕发出“青春动能”。

培训新农人需立足属地化和具体需求,确保实效落地

培育高素质农民,不能空谈理论,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属地化和需求导向为核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优化培训模式,推行属地化、精准化技能提升,确保农民学以致用。”昆明市本次培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相较去年,课程不仅涵盖AI内容生成、短视频剪辑等前沿技能,还强化了乡村振兴综合知识,更创新采用“属地化培训模式”——学员在本地参训,省时省心省力。这种模式源自前期专业调研,贴合云南多样化的地域需求。例如,学员邓丽(云南木著科技管理者)负责的“半山耕云”农文旅项目,位于富民县赤鹫镇,她坦言:“实体产业是根基,但数字化是未来。”培训中,她聚焦AI赋能餐饮、住宿等业务,这与当地“兔王国”二期工程的需求无缝衔接。同样,马李强通过实战演练提升直播技能,减少了对达人带货的依赖。云南多山地、多民族的特点,决定了培训必须因地制宜:城市近郊如五华区村播小院,强调“直播+基地”融合;偏远县区如寻甸,则侧重电商实操。这种需求导向的培训,确保知识“即学即用”,避免了“水土不服”。据统计,云南类似属地化项目参训率超90%,转化率高达70%,远高于泛化式培训。

高素质农民队伍壮大,将驱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当中国农业涌现越来越多高素质农民时,“三农”问题——农业弱质、农村凋敝、农民增收难——将迎刃而解,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高素质农民不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产业引领者,能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在云南,学员结业后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张晋玮优化线上推广,可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马李强扩大食用菌加工规模,预计带动当地就业增长20%;邓丽借助AI宣传“半山耕耘”,能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三产融合。这些微观案例汇聚成宏观效应: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生态宜居性增强,农民收入持续提升。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高素质农民是农业强国的支撑,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云南作为农业大省,2024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高素质农民的贡献率超30%。未来,随着培训深化,云南可望成为全国样板——例如,推广“技能培训+实战演练+资源对接”模式,让更多农民成为“新农人”。最终,这不仅解决粮食安全与供应链韧性,更实现城乡共荣。

昆明这场培训是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簇浪花,却折射出大趋势:高素质农民,尤其青年与返乡群体,正以数字化重塑农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蓝图,已在云南沃土上生根发芽。各地当以此为鉴,强化属地化培训,培育更多“新农人”。唯有如此,“三农”高质量发展方能从愿景走向现实,为全面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薇)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