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优秀的艺术家、创作者为各个剧种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一台台好戏服务一批批观众,其中许多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历史的选择,成为某一剧种的保留剧目。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的2020—2024年戏曲创作优秀案例中,共有18部作品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类别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涵盖京剧、越剧、扬剧、川剧等剧种。这些作品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发扬剧种、行当、流派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寻求突破提升,做到修旧如旧亦如新。
中国戏曲人一向重视继承、弘扬传统,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类别“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的作品,许多经过不止一次复排和打磨。诞生于1958年的彩调剧《刘三姐》,经过6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打磨了多个版本,一代代勤劳善良、美丽聪敏、直率泼辣、能歌善舞的刘三姐,是许多观众心中经典的艺术形象。扬剧《百岁挂帅》源自扬剧传统幕表戏提纲《十二寡妇征西》,于1958年由吴白匋、银洲、江风、仲飞等整理改编,后为突出百岁老人的爱国精神,正式改名为《百岁挂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该剧经历多次复排,现已成为当今扬剧舞台上影响力最大、传承版本最多的传统剧目之一。
彩调剧《刘三姐》剧照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供图
戏曲人之所以重视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是因为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一个剧种的个性基因,也沉淀着前辈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富矿。
优秀保留剧目寄寓一个戏曲行当的艺术精粹。高甲戏以“丑”名世,《连升三级》的表演艺术集中挖掘、继承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包括冠袍丑、公子丑、方巾丑、破衫丑、家丁丑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丑图”。长期以来,不仅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对复排提升该剧下了很大功夫,全国曾有不同剧种的数十个剧团移植、上演过该剧,一部优秀保留剧目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可见一斑。
优秀保留剧目体现一种表演风格的独特魅力。厉家班是京剧界的重要班社,其细腻精湛、刚柔并济,注重通过独特的唱腔韵味、精准利落的身段动作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的表演风格,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一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庆京剧院整理复排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充分展现厉家班表演风格精髓,又融入尚派艺术刚劲雄浑的特质和主演周利对角色的独到理解,让经典焕发新生。
优秀保留剧目促进演员梯队的建设发展。“巴蜀鬼才”魏明伦创作的川剧《变脸》于1997年由谢平安、张开国、刘忠义执导,任庭芳、杨韬主演,首次登上川剧舞台。2020年至2024年,四川省川剧院两次复排川剧《变脸》,推出了多组水上漂、狗娃形象,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演员。面对因饰演狗娃的小演员长大而需要不断更换的困境,剧院方面寻找到了一位身材娇小、可塑性强的成年女性庄羽西饰演狗娃,解决了这一问题,让该剧能够持续稳定演出。
优秀保留剧目承载着某一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仍拿彩调剧《刘三姐》来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复排、流传,该剧已不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广壮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更宏阔的视野观照,刘三姐的歌谣传递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六代刘三姐、一出拿手戏,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剧照 重庆京剧院供图
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嬗变总是不期然地在文艺作品中留下印记。对于优秀保留剧目来说,每一次复排,也同时是一次提升。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类别“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的作品,注重将剧种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不断让优秀保留剧目焕发时代风采。
音乐、声腔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类别“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入选作品的重要发力点。扬剧《百岁挂帅》在音乐上保留了扬剧音乐的主要曲调和原汁原味的本体特征,剧中出现的经典曲牌【梳妆台】【侉侉调】均为扬州清曲曲调,传统韵味十足。同时,该剧在音乐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为整体音乐色调增添了青春气息和时尚元素。
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类别“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的作品普遍注重深挖人物内心情感,持续精进表演技艺。川剧《变脸》在最近一次复排过程中,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突出水上漂与狗娃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人性的善良、坚韧与宽容。在表演层面,复排的《变脸》进一步打磨川剧经典的变脸绝技,变脸速度更快、动作更流畅,与剧情和音乐的配合也更加紧密。同时,演员在戏曲表演中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在表现水上行船等场景时,将舞蹈动作与川剧传统身段相结合,既保留了川剧的韵味,又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与时俱进的传统艺术,不断打动新的观众、收获新的知音,这也正是优秀保留剧目魅力的体现。重庆京剧院多次走进校园和社区,为广大师生和市民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该剧在重庆理工大学演出时,吸引了千余名师生观看,让师生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剧中穆桂英和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英勇无畏的品质也深深打动了观众。一场戏曲进校园演出,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美育、德育实践。
无独有偶,高甲戏《连升三级》在进校园方面成果丰硕,极大推动了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2020年以来,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与泉州市多家中小学签署“高甲戏表演教学实践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传承基地,《连升三级》正是经典教学剧目。作为教学共建成果,由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学生表演的《连升三级》于2021年参加“逐梦海丝——全球闽南人少儿电视春晚”文艺演出,并于2022年8月通过云连线的方式登上央视《一鸣惊人》节目的录制展播,并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集体节目”荣誉称号、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戏剧一等奖。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向后看”,传统的积淀是丰厚的宝藏,滋养当代戏曲创作守正创新;戏曲的发展更需要“向前看”,年轻的知音是未来的序章,推动戏曲传承发展不绝如缕。当优秀保留剧目在复排中不断提升,不断收获新的拥趸,一幅充满希望的戏曲未来图景也就徐徐铺展开来。(中国文化报 记者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