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导。
德宏团结报(德宏融媒记者 杨腾荣 通讯员 孔 辉 文/图) 近年来,户育乡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将纪律要求转化为民生实效。通过创新“党组织主导+劳务合作社+能人领办”模式,探索出一条“家门口就业”的乡村振兴新路,让1000余名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户育乡党委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度融合,以作风建设破题,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进家门、察实情”大走访活动,通过逐户摸排、座谈交流,精准掌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需求与家庭困难。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就业需求台账,为后续靶向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以前外出打工,老人孩子无人照料;留在家里,收入没保障。”村民石妹的困境曾是众多留守群众的缩影。户育乡创新推出“家庭作坊代加工”模式,以劳务合作社为纽带,引入手机数据线加工等业务,让村民将原材料带回家制作,实行计件取酬。石妹加入后,既能悉心照顾体弱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每月还能增收1000多元,家庭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班岭村党总支书记何生云介绍,该模式打破传统固定工作模式,村民可自由安排工作时间与地点,这种灵活就业机制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让“农闲时间”变成“增收时段”,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通过作风建设锤炼干部担当作为,户育乡党员干部主动对接辖区企业,目前已与10家企业达成用工意向,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以数据线加工为例,每根收益0.09元,按每小时生产60根计算,村民月收入可达1200余元。截至目前,该举措已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累计为群众创收超10万元,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特殊困难群体等的就业难题。
“腰包鼓一点,笑容多一点,烦恼少一点”,这是户育乡对群众的承诺,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