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云南野生菌的“流量牌”应防范走偏打歪
昆明信息港    07-15 18:50:00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7月1日晚间,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每日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热议。当野生菌已成为云南文旅的一大代表符号时,如何确保这条新“赛道”独树一帜,又能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云南文旅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指出,旅游过程中因打卡拍照和过度“打野”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不局限于云南,类似情况已经在其他地区造成了生态破坏,比如北京郊区北灵山“挖韭菜”对高山草甸的损害,珠海唐家赶海地海草床面积的急遽缩减。这些都说明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所追求的游客量之间存在着矛盾,更别说其中游客的文明素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不知从何时起,“打卡野生景点”“挖野菜”“捉虫子”等成为旅游新时尚,在社交媒体带动下,“打野”已经成为一块很大的流量蛋糕。作为旅游大省,云南在这方面不能听之任之,有必要及时介入,从管理和宣传入手,进行规范引导。7月2日,苍山保护区官方回应称会加强值守,游客违规进入核心区、缓冲区将被罚款。但老实说,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较为复杂,人类居住地和自然保护区交错在一起,给封堵和识别入山人群造成困难。另外,作为云南文旅的“流量担当”,野生菌自身的独特风味口感,食用的风险性、生长环境的原生态风情,客观来说,都是值得体验的旅游项目,比起一味禁止,做好有效引导更为实际。

在宣传引导方面,云南文旅除了发挥官方的声音外,管好平台、利用好平台也很重要。在这方面,菌子中毒的过度娱乐化是一个教训。为了吸引流量,一些网民将菌子中毒后的奇特经历视作娱乐素材,炮制出各种段子和视频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菌子中毒的严重危险性,误导了公众对食用野生菌风险的正确认知。虽然,每年野生菌上市的时候,官方宣传和新闻报道,一再强调食菌的风险性,但网上各种菌子中毒娱乐化的段子和视频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官方宣传的效用。这方面,网络平台要负主要责任。平台为了流量,大力推广食用野生毒菌这一看似“有趣”的话题,导致一部分网民“误入歧途”。同理,现在网上大规模的所谓“打野”、采菌过程中“爆筐”“收获满满”的各式贴文,其实也是对网民认知的误导,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灭绝式采菌子”的情况出现,并形成了不良的产业生态。

有鉴于此,相关治理也应多管齐下。云南当地景区园区等加强管理只是第一步,只有严管真罚,才能震慑破坏者。同时,平台要承担社会责任,应当加强审核,对相关网帖进行清理,并增加显著提示,普及正确的生态和安全常识。云南文旅在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上也要注意“流量反噬”风险,淡化“打野”“野趣”,多倡导生态旅游、文明旅游,多提醒旅客注意风险、文明出游。总之,勿将野生菌这张“流量牌”涸泽而渔,而是要做好生态保护,让这一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俞逍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