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滇池绿道骑行。 记者黄晓松摄
拥有宜人气候的昆明全年都适合骑行。 记者刘凯达摄
滇池绿道山之桥。记者王俊星摄
滇池绿道草之桥骑行道。记者赵伟摄
夏日清晨,骑行爱好者林云冬和队友从大观楼出发,沿草海绿道一路向东,开始又一次的环滇池骑行。
据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4年滇池绿道日均接待骑行者超5000人次,较3年前增长3倍。在社交平台上,“环滇池骑行攻略”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海晏村日落、彩虹跑道“梦中情跑”、绿道七桥等标签成为亮点、热点。
环滇池骑行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通过打造“骑行+生态+旅居”的复合型城市IP,让骑行成为读懂春城、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动感方式。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最适合骑行城市
四季如春,山湖同城,昆明因此被广大骑友公认为“最适合骑行的城市”之一。
拥有宜人气候的春城昆明全年都适合骑行,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骑行的乐趣。
此外,昆明在骑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2年的数据,昆明主城区现有12.5万辆共享单车,骑行在昆明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交通选择。
最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周边的自然景观也极为丰富,特别是环滇池骑行是最大的亮点。
车轮上的环滇池游可以说是很多老昆明人的情怀。环滇池骑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昆明市民的休闲方式相对有限,骑自行车环滇池游是很小众又新潮的玩法。年近半百的市民徐先生回忆说:“1995年,高考完我和一群同学相约用两天时间环滇池骑行。那时滇池沿岸没有湿地公园、绿道或观景台,许多路段甚至无法直接看到湖面。尽管骑行路况不佳,不是尘土飞扬的柏油路,就是坑洼的乡道,但我们从中仍能感受到挑战的快乐。”
进入21世纪,随着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正式创办,推动了滇池周边骑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升了滇池骑行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年来,滇池绿道的建设,为骑行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滇池绿道规划总长约137公里,目前建成开放108公里。滇池绿道兼具景观与生态功能,沿滇池而建,全程架设了20余座跨河桥和13座栈道,串联湿地、村落、历史遗迹,形成犹如“翡翠项链”般的景观带。特别是绿道上的7座主题桥,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命名,红杉、稻浪、花海、湿地、渔村在桥畔展现,桥身曲线与绿道、滇池天际线同频呼吸,桥桥皆景,堪称滇池边的“视觉诗集”。
海晏村打造“日落经济”,杜曲村变身“露天美术馆”,小渔村成功转型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卧龙古渔村实现了“古村保护+生态治理+文旅振兴”协同发展……2023年《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落地,46个环滇池村落以“一村一特色”焕新。
滇池绿道还将沿湖63个湿地公园连为整体,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跃升至81%,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
全球骑行者对最美自行车道的共识是临水面山、景色绝佳。滇池绿道不仅具备这些条件,还拥有气候、自然环境、骑行距离、餐饮补给等优势。这些都让滇池绿道成为骑行者的理想选择。
骑聚春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升级
当前,在政策、文化、经济的协同作用下,骑行在中国已从“小众挑战”向“大众休闲”转变。未来,随着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加强,骑行有望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环滇池骑行路线是昆明周边骑行的经典路线之一。从专业的角度看,该道路平坦宽阔,100公里左右的骑行距离,其中有近50公里自行车道,25公里山地爬坡,最大坡度12%,长度和爬升适中。加上骑行过程中能尽揽滇池的自然风光,实现了“赛道即是景区”的多重体验。
环滇池路线也是国家队青睐的“高原赛道”。巴黎奥运会备战期,国家公路自行车队选择在滇池畔的呈贡基地集训,吕先景、唐欣等云南籍运动员直言“环滇池的湖光山色就是理想的训练场”。
昆明骑行设施的完善,尤其是滇池绿道的建设,也让各类骑行俱乐部纷纷涌现,且社群活跃度很高。
2024年,兰嘉文从上海来到云南,创办了昆明OCC唯忆骑行俱乐部,想让更多的骑友通过骑行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推动骑行文化传播,同时把更多骑行活动和赛事带到云南。短短一年,从昆明到普洱,从临沧到红河……他们组织了多场针对省外骑友的骑行活动,大受欢迎。
林云冬介绍,自己参加OCC、SCOTT俱乐部的活动多一些。此外,他和几个骑友还建有微信群,经常集结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骑行活动。
不少骑行俱乐部也通过组织环滇池赛事、主题骑游,提供专业路线规划、装备租赁、后勤保障服务,推出“4+2”(汽车+自行车)模式,辐射更广人群,推动骑行从运动向“体育+旅游”产业升级。
目前,昆明已形成专业竞技与大众参与并重的多层次骑行格局。既有像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昆明站这种吸引国内外专业选手参加的高难度、强竞技性的专业竞技型赛事,又有适合技术型车手的昆明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这样的耐力赛,还有不少低门槛、重体验的大众参与型赛事,如60%参与者为市民家庭的2025年首届“七桥逐风行”滇池绿道骑游。此外,骑共享单车也可参加环草海23公里休闲骑这样无竞赛性质的活动。
今年,昆明还推出了特色鲜明、适合不同人群骑行的滇池绿道主题线、城市文化漫游线、山地挑战专业线、田园风光休闲线、环湖跨城景观线等10余条精品线路,让骑行者在速度与激情中感受昆明山水与历史韵味。
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独特辨识度的超级IP
昆明如何打好骑行这张牌?
2025年昆明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张艳直击绿道断点、车辆混行等问题,建议“完善驿站、智能安防,打造‘抬头看云,坐下喝咖’的骑行体验”。罗韬韬代表则认为,对标全球十大自行车道,滇池集山水、气候、人文于一体,具备打造“世界级名片”的基因。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经济学博士曹荣光在受访时表示,环滇池骑行本质是“生态价值转化”的样板。要让骑行真正成为“旅居云南”的新符号,关键在于“将优质的骑行体验作为核心载体,深度融合昆明的生态优势、气候禀赋、在地文化和旅居生活方式,通过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智慧化的便捷服务、丰富的主题内容、精准的情感营销和可持续的社区参与,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独特辨识度的超级IP。“当人们想到在云南旅居,就能联想到在春城蓝天下、滇池碧水畔自由骑行的惬意画面时,这个符号就真正建立起来了。”他说。
曹荣光建议,第一, 构建智慧化与便捷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滇池绿道系统,确保骑行道的连贯性、专用性(尽可能与机动车道分离)、宽度和平整度。完善清晰的标识系统。合理布局高标准的“骑行驿站”,提供多层次、服务好的自行车租赁、维修点及淋浴更衣、寄存、简餐咖啡、旅游信息咨询、观景平台、公厕等。第二,深化主题,打造“骑行+”复合体验。开发“骑行+生态科普”“骑行+健康养生”“骑行+赛事活动”等复合体验活动。第三, 构建智慧化与便捷服务体系。开发“环滇池骑行”官方App小程序,集成地图导航、景点介绍、驿站信息、线上租车预约、活动报名、紧急救援、用户分享社区等。第四,强化品牌营销与形象塑造。邀请旅行达人、摄影师、艺术家、普通市民讲述他们的环滇池骑行故事,在社交媒体和官方渠道传播,打造情感连接。争取在热门影视剧、综艺节目中展现环滇池骑行场景。将环滇池骑行与昆明的长租公寓、康养社区、文化体验课程等旅居产品打包推广。
车轮转动驶向前方,以滇池为卷,绿道作笔,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春城昆明会将“全球最美骑行城市”之一的愿景落笔成真,让风从滇池来,路向全球开。(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