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得天独厚的气候禀赋,让昆明“春城”美誉名扬四海,也为其发展旅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盘龙区省外客群接待占比从2022年的15%大幅跃升至28%,阳宗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增长53.6%,石林县入选“2025旅居康养旅游名县创新发展案例”……一连串数据与荣誉背后,昆明旅居产业已初具规模。然而,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昆明还需深耕地方文化沃土、有机融合新型旅居业态、多维发力擦亮“旅居”品牌,才能让“旅居”品牌永葆活力。
深耕地方文化沃土
擦亮昆明“旅居”品牌,首先要唤醒地方沉睡的文化基因。例如,石林县挖掘彝族《阿诗玛》叙事长诗、圭山红色文化等IP价值,开发沉浸式演艺、研学课程,让旅居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推动“旅居+”模式,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官渡古镇非遗传承人驻点演示乌铜走银技艺,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先辈的智慧,还能见证岁月的变迁。此类实践进一步揭示:文化深耕需超越符号化展示,需构建可触摸的“活态博物馆”。为真正让游客在慢生活中感知昆明“骨子里的诗意”,建议昆明进一步挖掘滇池渔耕原乡文化,吸引大家了解呈贡农民画、瓦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昆明旅居文化基因库”。
有机融合新型旅居业态
业态创新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盘龙区的“左藏华园”,从茶馆升级为集文创书店、民艺工坊、禅修空间于一体的综合体,过夜游客同比提升至60%。草海片区正在建设的滇岸咖啡走廊,这是一个融合咖啡文化、精品零售、轻餐饮、文创艺术、高端民宿等业态的草海滨水咖啡文化体验地和高端文旅商业聚落,这种“咖旅融合”模式正在成为昆明文旅融合的一种新模式。阳宗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入丹麦户外品牌Nordisk Village,打造亚洲唯一“大白熊村落”;培育玫瑰之家、拾光公路创意市集、风筝基地等新业态,致力于打造阳宗海独有“旅居”品牌,为旅行者提供兼具自由与品质的游玩体验。
多维发力擦亮“旅居”品牌
擦亮昆明“旅居”品牌,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的协同发力。政府层面,需通过强化政策配套,支持试点在旅居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上先行先试,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激发内生活力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经营模式,为旅居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标杆。企业层面,需通过场景创新、服务升级、文化赋能与资源整合,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社区层面,作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要不断激活地方资源、构建共享机制,将“旅居”转化为城乡共生的活态实践。游客层面,希望大家通过文化融入、生态守护、内容共创和在地消费,深度参与昆明“旅居”品牌塑造,实现从“过客”到“春城代言人”的身份转变。
擦亮昆明“旅居”品牌,它要求昆明不仅要有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更要有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场景、浸润身心的文化氛围、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和丰富多元的产业生态。品牌的锻造,还需要政府科学规划、政策引导,需要市场主体创新供给、提升品质,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热情友好、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唯有如此,昆明才能真正从“春城”进阶为令人心驰神往、来了就不想走的“理想旅居之城”。(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