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南京晨报少年公益“三颗种子”研学旅行团一行30多人,跨越2700多公里,走进云南保山施甸怒江东岸,沿着80多年前的滇缅公路遗迹前行,在斑驳路痕中追寻那段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记忆,感受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滇西保山这片土地,曾见证烽火连天的岁月——怒江天险阻断了日军东进的铁蹄,滇缅公路则承载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施工技术还很落后,再加上滇缅公路沿线的滇西地区非常偏僻,没有修筑公路的基本机械,全由民工自带家中的刀、锄、锤、钻来工作。这条路也在后来被称作“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
研学团队来到滇缅公路707公里处的施甸县“七零七”路碑前,聆听讲解员讲述这段悲壮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研学旅行团踏上留存的滇缅公路实地行走,在崎岖颠簸中体会了当年筑路的艰辛与伟大。
“我今天只走了一小段路,就累得气喘吁吁!很难想象,当年筑路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修建公路的不易。更让我动容的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普通百姓愿意为守护家园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他们真的太了不起了。”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学生宋文欣说。
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穿越施甸县境内的路段长达65公里。85年前,施甸人民全家出动,每天上工3万多人,在修筑中牺牲400余人,最终成功修通这段公路。
“今天我们走了4公里滇缅公路遗迹,脚下的公路,藏着当年滇西人民用鲜血与汗水写就的壮烈。每一步踏过的,都是不屈的民族脊梁。”南京晨报总编办主任姚伟说。
在惠通桥畔,研学团队手捧菊花肃立,聆听修桥、守桥、炸桥的英雄故事,深切缅怀为抗战牺牲的先烈。现场,研学团队还举行了捐赠仪式,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站在惠通桥边,我们读懂了这座桥背后的战史——它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阻击侵略者的屏障,更是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英勇精神,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姚伟说。(云南网 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王建超、杨继泽、杨丽娟、段茸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