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八届聂耳音乐周的重要嘉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走进滇池湿地、斗南花市等地,展开了一次融合生态观察与乡愁记忆的旅程。
欣赏滇池风光
重温儿时记忆
上午10点半左右,李心草一行抵达宝丰湿地。一路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湿地内的植物群落,沿着蜿蜒的森林栈道行走,欣赏水上森林的壮观美景。
李心草一行沿着蜿蜒的森林栈道行走
当来到观景平台,看到大观楼长联描述的“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美景呈现眼前,李心草触景生情:“我还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到这样碧波万顷的滇池。经过治理,清澈的滇池又回来了。”
“想起小时候,滇池的生态环境是很好的,如果头一天下暴雨,第二天天晴的话,就会有很多呛水鲫鱼冒出来,那时候是抓鱼的好时机。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在海埂公园附近的滇池里抓鱼。”李心草兴奋地讲述着儿时的滇池记忆。
“很为家乡骄傲!”他感慨道,“眼前这片湖光山色,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比珍贵的财富,我们得好好保护,要让更多人知道、看到。”话语间饱含对故土生态变迁的欣慰与守护未来的坚定。
李心草了解滇池保护情况
除了宝丰湿地外,当天,李心草一行还乘坐观光车沿风景如画的滇池绿道,来到王官、斗南湿地感受滇池别样的美丽风光。一路上,李心草对滇池的美景赞不绝口,时不时拿出手机,将滇池的美丽画面定格下来。
邀请练琴学生
观看《聂耳的歌》
当李心草一行行至宝丰湿地一片草坪时,一阵阵稚嫩的小提琴声传来,循声望去,几名小学生正在练习小提琴。“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去户外练琴。”李心草说着便走向练琴的小学生们,并热情地与他们互动。
“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在练习什么曲子啊?”“学琴多少年了?”学生们一一回答了李心草的提问。当得知这群小学生来自聂耳的母校——长春小学时,李心草兴趣盎然地说:“让我来考考你们。”
“你们知道聂耳是哪一年出生,哪一年去世的吗?”当得到学生们肯定的回答后,李心草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今年的7月17日,是聂耳逝世90周年纪念日,在聂耳音乐周的活动中,我创作的合唱剧《聂耳的歌》也将进行首演,欢迎你们来观看。”
7月16日,宝丰湿地,长春小学小提琴乐团的孩子们为李心草演奏《卖报歌》
现场,小学生还为李心草演奏了一曲《卖报歌》。“太棒了!”曲毕,李心草亲切地鼓励小学生们:“希望你们好好练琴,下次我要听你们拉更多聂耳的曲子!”
当得知跟他们互动的人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时,几名小学生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与李心草合影留念。今年读二年级的曾智皓说,他加入长春小学小提琴乐团学习已经两年多了,对小提琴情有独钟。“今天,非常开心能得到李心草老师的指导,在聂耳音乐周活动中我一定会去看《聂耳的歌》。”
参观斗南花市
体验鲜花拍卖
随后,李心草来到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
头戴鲜花花环的李心草一行一进入市场,便被铺天盖地的绚烂色彩与馥郁芬芳包围。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李心草一行了解到斗南花市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发展为如今“亚洲花都”的历程,每一段变迁都凝聚着花农与从业者的心血与智慧。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李心草一行人走进位于斗南花市4号馆二楼的云花花拍·花旅中心,这里1:1复刻了斗南大宗鲜花交易中心的拍卖模式,是全国首个面向普通消费者的“B2C数智鲜花零售拍卖”文旅体验项目,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便捷操作。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李心草一行沉浸式体验鲜花降价式拍卖。他们先在模拟厅熟悉拍卖流程,随后满怀期待地进入拍卖大厅参与正式拍卖。交易大钟的指针逆时针缓缓转动,价格从高点逐步下降,参与人员紧盯大钟,在适当时机果断出手,成功拍得鲜花。
“中国春城,亚洲花都,美!”结束了沉浸式体验鲜花降价式拍卖之后,李心草和工作人员一起喊出口号,为昆明的鲜花经济产业打call。
行程尾声,李心草一行在花市五楼尚云端餐厅,以独具云南特色的“鲜花宴”为此次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旅程体验画上句点。
人物专访
7月17日,一部承载人民音乐家聂耳精神血脉的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将在云南省大剧院震撼上演。这部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统筹及制作,中国音乐学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昆明城市学院博雅之声合唱团倾力演绎的开幕剧目,将以创新的舞台艺术形式重现聂耳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在春城心脉之地奏响穿越时空的深情缅怀。
《聂耳的歌》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聂耳的作品?7月16日,带着这些问题,都市时报记者专访了该剧的创作者——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
《聂耳的歌》剧照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 供图
《聂耳的歌》
采风中一次思想碰撞
诞生创作思路
李心草介绍了该剧的创作缘起。2023年,应玉溪市委、市政府邀请,他前往玉溪采风。同行的国歌立法提议者于海老师提出,希望能创作一些反映聂耳一生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要能让他的作品更广泛地传唱。
“聂耳是一位高产作曲家,其创作高峰集中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留下了四五十首经典歌曲。”李心草强调,“像聂耳这样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早期创作不多的音乐家,能在短短三五年间创作出如此大量且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作品,堪称百年不遇的音乐大师。”然而,他指出,聂耳的作品虽多,但广为人熟知的不足10首。
如何让更多人知晓、传唱聂耳的歌?李心草认为,在众多演唱形式中,合唱是最易被大众接受的。“‘合唱剧’这个想法当时就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介绍道,“虽然此前可能有类似形式,但并未明确命名为‘合唱剧’。我们最终决定以这个创新形式来呈现。”
《聂耳的歌》剧照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 供图
“《聂耳的歌》的意义在于:以聂耳生前的作品为音乐素材,用音乐家自己的音乐来纪念音乐家,用聂耳的歌来歌唱聂耳。”李心草阐释了该剧的核心构思。作品以人民音乐家的生命足迹为经纬,生动勾勒其艺术与信仰交织的壮阔图景——从翠湖波光孕育《翠湖春晓》的灵感启蒙,到上海街头以《卖报歌》《大路歌》为劳苦大众呐喊,更聚焦1935年那个永恒瞬间:聂耳主动请缨为田汉的诗行谱曲,将原词末句升华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雷霆般的旋律便喷薄而出。剧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复现历史场景,让聂耳二十四载的生命在光影与音符中炽热重燃。
聂耳作品
经典要与时俱进再创造
才能永葆光芒
谈及聂耳作品的永恒价值,李心草分析道:“经典作品之所以是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其艺术本身的质量。聂耳的作品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如今,虽然战争年代已过去,我们迎来了和平昌盛的时代,但再次唱起那些在硝烟战火中诞生的经典作品,同样具有时代价值。我相信,在将来,这些作品会创造出更高的未来价值。经典需要不断地表演、演唱,让更多人听见、传承。”李心草说。
《聂耳的歌》剧照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 供图
同时,他也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聂耳的作品诞生于条件艰苦的时代,当时的乐团规模和乐器配置与今天无法相比。如果原样搬演当时的表演形式,难以适应当代推广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这些作品的艺术性,改进传播形式,使其更适应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让当代人喜欢听、愿意看。”他指出,“经典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再创造(二度创作),才能永葆光芒。每个时代都需要新的方式,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昆明记忆
“在昆明的5年是我人生中的芳华”
作为云南保山人,李心草12岁到17岁的时光是在昆明度过的。这5年时光在他心中留下了特别印记。“假如让我说人生中的芳华,那就是在昆明读书的时期。”李心草深情回忆道。那时的东风广场、工人文化宫、小西门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教育也相对落后,但在这里我可以不受干扰地练琴。”他坦言,“我不敢说那段时间在专业技艺上提升了多少,但它为我后来的艺术道路提供了坚持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因此,我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昆明这块土地,滋养了我的音乐灵魂。”
来源:都市时报
文字:记者张小燕 实习生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