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草帽,手持錾锤,蹲在红砂石条上精雕细琢。他是云南艺术学院驻自由村第一书记龚栋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自由村,村民们早已熟悉这个身影。两年来,龚栋强把艺术家的细腻深深融入这座彝族村寨的血脉肌理。一块块镌刻村名的石碑、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巨型墙绘、一方方唤醒历史的名人印章,已成为他留给巍山的无言诗行。
龚栋强在宿舍创作名人印章。
巍山,滇西历史文化名城,南诏故地,彝族打歌、扎染技艺蜚声中外,却也一度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自2002年与巍山确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云南艺术学院从早期捐赠教学设备、修建希望小学,到近年来深度参与文旅规划、非遗保护传承,形成了“党建引领+美育筑基+文化铸魂”的特色帮扶体系。学院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连续24年派出驻村队员86名,更通过“创意巍山”等项目发动千名师生参与设计实践,为这座古城注入可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龚栋强正是学院接力帮扶中涌现的典型代表。初到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的自由村,14个自然村隐于群山、路标缺失的现状,被这位云南工艺美术大师敏锐捕捉。他第一时间向学院提交村名石碑计划,迅速获得资金与资源响应。采购红砂岩石材、设计印章标识、提笔题写村名、亲手镌刻石碑……近10个月时间里,龚栋强以刀为笔,将“坝头”等汉彝文村名连同艺术巧思躬身刻入石中。如今,14块兼具实用性与民族美学的石碑矗立村口,成为村民往来坐标,更是学院将专业深扎乡土理念的具象表达。
改变环境,更要重塑心灵。在学院“党建+美育+乡村”品牌项目框架下,龚栋强协调设计学院40名师生发起“设计新生活、彩绘自由村”行动。以党建领航、民族团结、绿水青山等为主题的14幅墙绘让斑驳老墙变身“露天课堂”。龚栋强更以书法点睛,题写10余副融合南诏文化的楹联,让政策与艺术无声浸润人心。
了解到自由小学长期缺美术教师,龚栋强主动承担起140名孩子的启蒙任务,为海拔2000米的彝族山乡留下了最初的艺术启蒙印记。而这正是学院美育帮扶的缩影:捐赠51台钢琴覆盖全县31所学校;成立巍山首个童声合唱团开展义务教学;培训200余名当地艺术教师,着力提升本土美育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龚栋强的思考与学院文化帮扶战略深度契合。巍山作为文献名邦,历史名人辈出却渐被遗忘。他以《巍山名流100人》为蓝本,自购青田石料,伏案篆刻百位历史人物印章并考据事迹,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他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依托学院“创意巍山”积累的文旅规划经验,龚栋强调研甲马工艺,提出以自由村三彝扎染厂为核心,打造非遗艺术馆集群的构想;积极参与学院帮扶的“馨安工程”,为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送去艺术温暖。这些实践,正是学院从“送文化下乡”升级为“种文化入乡”的印证。
临时党支部持续引领驻村工作;“慧明之光公益金”关爱老幼;每年助销巍山农产品超20万元;联动东西部协作资源培育柠檬、茶叶、蜂蜜等特色产业;全县人居环境及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持续得到改善……云南艺术学院的帮扶不断拓宽和深化。
从龚栋强刻下的第一块村碑,到合唱团孩子的歌声,再到扎染作坊的经纬交织,正如龚栋强常说的:“自由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把艺术种进乡土,它自会开出振兴的花。”
龚栋强的驻村岁月虽已画上句号,但学院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的探索仍在延续。当艺术的种子在乡土生根,自由村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每一个名字都在诉说:文化的力量终将让山乡的振兴之路,既有筋骨血肉,更见灵魂神采。(云南日报 记者秦蒙琳 通讯员阿世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