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在昆明开幕。
本届聂耳音乐周以“奏响奋进旋律 共谱时代华章”为主题,于7月17日至23日在昆明与玉溪举办。昆明分会场以“音乐+文旅”模式推出近20场活动,玉溪分会场围绕“聂耳故乡 音乐之都”举办“聂耳杯”青少年合唱展演、演讲邀请赛等活动,传承聂耳爱国主义精神,奏响新时代爱国强音。
开幕式启动火炬接力仪式,演出聂耳主题舞台剧《追光的青春》,发布第八届聂耳音乐周主题曲《追光的青春》。现场通过“主舞台+互动舞台”的创新设计,全方位呈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音乐成就,让观众在视听交融中感悟聂耳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力量。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出席活动并宣布开幕。
红色旋律与时代心跳同频共振
7月17日,以“奏响奋进旋律 共谱时代华章”为主题的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在童声快闪、交响演奏、火炬接力、沉浸式舞台剧等一连串惊喜亮点中拉开序幕,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融合聂耳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昆明历史文化与多元艺术表达的视听盛宴,让红色旋律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快闪里的传承
童声与弦乐拉开时空对话
开幕式的快闪预热展演,如一场音乐接力,让聂耳的旋律从历史深处走来,落在当代人的耳畔。“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云南省大剧院外广场上,长春小学的孩子们聚集到“聂耳的小提琴”前,用《卖报歌》唤起记忆。1933年的旋律经童声演绎,增添了新时代的明媚,观众纷纷驻足,不少孩子轻声跟唱。
音乐老师周世杰说,作为聂耳母校,长春小学以聂耳文化为核心,“《卖报歌》是教材里的红色载体,孩子们能从歌词体会旧社会同龄人的艰难,更懂珍惜当下”。从课堂到实践,是学习的升华,让孩子明白作为接班人守护祖国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性。参演的五年级学生黄萧宇倍感荣幸:“聂耳心里装着穷苦孩子,想让大家看到他们的不易。”想要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的四年级学生岳一凡则说:“作为聂耳校友,要传承爱国精神,长大像他一样为国争光。”
岳一凡的父亲认为,聂耳音乐周的活动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昆明作为聂耳故乡,要传承好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他还提到,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让来昆明的游客也能了解这段历史,让聂耳的音乐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与音乐魅力。
长春小学的合唱快闪刚刚结束,舞台另一侧,就响起了《金蛇狂舞》的明快乐曲。聂耳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以精湛技艺演绎经典旋律。围观的观众被富有生命力的旋律牢牢吸引,忍不住跟着节奏轻晃身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聂耳交响乐团副首席李超群介绍,本次开幕式快闪演出,精心选取了《金蛇狂舞》《祖国,慈祥的母亲》《我和我的祖国》3首曲目。他表示,近年来乐团一直致力于经典旋律的现代化演绎:“我们不仅持续传承聂耳创作的作品,通过融入现代元素、重新编排让经典焕发新活力,还在不断挖掘云南本土音乐作品的魅力。”谈及未来规划,李超群提到,乐团会尝试更多创新形式。“比如走进社区、广场,在演出场所、编配方式上探索更多可能性,打破高雅艺术的距离感,让它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追光的青春》
四幕光影展现聂耳人生
开幕式上,举行了聂耳精神火炬接力仪式,最终,随着聂耳侄孙青山、田汉之孙欧阳维一起接过麦克风火炬,将火炬放置于火炬台上,全场的氛围被推向了高潮。
聂耳侄孙青山(左一)、田汉之孙欧阳维(左二)接过麦克风火炬,将火炬放置于火炬台
火炬光芒未退,音乐旋律响起,开幕式在舞台剧《追光的青春》的深情演绎与同名主题曲的正式发布中进入高潮。导演杨涛创新采用“环境戏剧叙事+舞台时空交响”模式,以“滇池柔波、盘江激流、浦江怒潮、黄河巨浪”为四幕篇章,以人物串联与艺术空间的共振,追溯聂耳爱国主义精神的成长,深挖昆明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影响。
“滇池柔波” 通过老昆明街景、家庭乐团演奏与校园合唱,再现少年聂守信(聂耳原名)受民乐启蒙的纯真时光。“盘江激流” 以日记、《金蛇狂舞》选段及小提琴独奏,呈现青年聂耳从昆明多元音律中汲取灵感、艺术觉醒的历程。“浦江怒潮” 聚焦上海滩码头,借工人号子、《码头工人》《卖报歌》的旋律,刻画其用音乐呐喊的创作爆发期。“黄河巨浪” 以全场共唱《义勇军进行曲》收尾,通过时空对话与红色灯阵,定格聂耳精神永生的民族丰碑。
杨涛介绍,本剧融合戏剧、民乐、歌曲、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打破舞台与观众区的边界,营造沉浸式观演体验,让观众深度融入故事肌理。在沉浸式的观看中,观众时而跟着少年聂耳的竹笛声穿越回老昆明的街巷,时而被码头工人的号子揪紧了心,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全场时,所有人不自觉地挺直脊背,任凭滚烫的情绪随着旋律在胸腔里翻涌。这一刻,仿佛真的与90年前那个追光的青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拥抱。
舞台剧落幕,主题曲《追光的青春》唱响。杨涛表示,这首歌曲特邀国家一级作曲家孟可作曲,邀请云南各界代表共同参与演唱。MV取景昆明标志性景点与城市地标,凸显全民参与的温暖力量,让青春的追光之路与城市记忆同频共振。
创意打卡装置
沪滇明信片传递音乐感悟
在开幕式舞台两侧,设置了“聂耳的小提琴”和“花乐交响”未来之树两个打卡点。
鲜花小提琴装置,琴身由昆明特色鲜花簇拥而成,玫瑰、山茶、百合等娇艳花朵层层堆叠,将小提琴包裹成绚丽的花束形态。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聂耳对音乐的热爱与昆明四季如春的浪漫,随手一拍都是充满艺术感与地域特色的大片。
“音乐和鲜花完美结合,拍照不仅好看,更有纪念意义。”从重庆到昆明旅游的张女士说,“小提琴和聂耳,鲜花和春城,让这个活动庄严中透露出更多的温馨。”
“花乐交响”未来之树的树枝上,挂满造型各异的书签和沪滇青少年的互动明信片。随风轻晃的书签和明信片,既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也展现出昆明文化与聂耳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来自西南官渡实验学校四年级的莫云潇,仔细看了很多上海小朋友写的音乐感悟后说:“这也是一种音乐的传递。”
聂耳田汉后人与市民一起传递火炬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昨天,在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开幕式上,观众席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拿着巨大的麦克风火炬,用稚嫩的声音,唱起了聂耳、田汉合作的知名歌曲《毕业歌》。歌声瞬间点燃了会场的气氛,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将镜头对准她。小女孩边唱边朝舞台缓缓走去,一名年轻男子牵起小女孩的手,接着小女孩唱的歌词高声歌唱:“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这是开幕式的聂耳精神火炬接力仪式,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演唱中。随着聂耳侄孙青山、田汉之孙欧阳维一起接过麦克风火炬,将火炬放置于火炬台上,全场的氛围被推向了高潮。
“任何的传承,都要有一个仪式感。今年的第八届聂耳音乐周上,这个仪式特别有意义。演唱的作品是《毕业歌》,‘话筒’最后传递到词曲作者的两位后人,也就是我和欧阳维老师手上,由我们插入有象征和纪念意义的火炬台,非常有意义,可以说仪式感满满。”接力仪式得到青山的高度赞誉。
青山介绍:“我们也在探讨关于聂耳作品的编辑,是否可通过新的手法来进行新的创作改编,让它适应时代,得到大家的喜欢。音乐的传播不限于老作品还是新作品,因为人也在迭代,有老去的人,也有新出生的孩子,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聂耳的歌时,它也是新歌。”
“让不同年代的人都喜欢上聂耳的歌,不仅要让他们有感官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理解每首歌所传达的内涵、歌词的意义、旋律的价值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时代价值。通过改编和整合新创意,赋予这些歌曲新的时代感,让艺术作品的价值得以永恒传承。”
“如果通过我们的改编,整合新的创意,让这些歌再有新的时代感,那作品就会一直绽放光芒。我们后辈要做的事,首先是深入研究和了解聂耳及其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没有研究就无法有效传承,因此,我们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火炬才能接力传承下去。”
欧阳维对火炬接力仪式感动不已,“当我和青山一起把火炬插进火炬台时,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起了《毕业歌》。这首歌是我爷爷和聂耳先生为电影《桃李劫》所做的电影插曲,当时一炮而红。因为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火炬插下去时,看到台下观众兴奋的表情,欧阳维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合作。“这是一次厚积薄发且极为彻底、以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合作,是不可复制的。我当时唱这首歌,感觉是在重复前辈的声音,感受着他们的精神和情感。”
欧阳维说:“聂耳和田汉是怎么创作的,怎么能够在那个时代写出时代的强音的,这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去学习、了解、思考的重点。”(都市时报 云南日报 记者王丹 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都市时报 记者李北 孙文洁/文 记者孟祝斌 张悦 杨林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