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调研团队前往景洪市开启以“凝心铸边”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团队先后走进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景洪港,从花卉文化与航运发展两个维度,挖掘边疆地区在澜湄合作中的独特角色,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互联互通、文化交融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成员在花卉园中合影
花卉园:“花识澜湄”的文化密码
调研团队首先走进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园区内的植物景观如一幅立体画卷徐徐展开。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伸展着虬曲的气根,仿佛诉说雨林的沧桑;巨大的王莲叶片平铺在水面,叶缘微微上卷,宛如一个个碧绿的天然玉盘;各色睡莲在池中静静绽放,粉白、淡紫、鹅黄的花瓣与翠绿的莲叶相映成趣;挺拔的槟榔树则以笔直的树干直指蓝天,展现出热带植物的独特生机。
在园区深处,讲解员带领团队认识了来自澜湄五国的国花:柬埔寨的水仙清雅脱俗,越南的莲花圣洁端庄,泰国的金链花串串垂落如金色瀑布,老挝的占芭花(鸡蛋花)素净淡雅,缅甸的龙船花热烈奔放。每介绍一种花,讲解员都会讲述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占芭花,在老挝不仅是国花,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被用于宗教仪式和节庆装饰,而在西双版纳,傣族同胞也喜欢将它插在发髻或衣襟上,这正是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成员在花卉园中听讲解
谈及园区的种植技术,讲解员指着一片嫁接而成的花卉告诉大家,很多珍稀花卉都采用了嫁接和扦插技术。随后,团队走进科研所的果实园区,杨桃树挂满了黄绿相间的果实,柚子树的枝头缀着饱满的青柚,这些热带果树既是科研材料,也是澜湄国家农业合作的研究样本。讲解员介绍,园区经常与周边国家的农业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共同培育更优质的品种。
调研途中,团队还参观了西双版纳自然博物馆。馆内展示的植物标本、生态模型等,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跨国合作的重要性。
景洪港:澜湄航线的“时光见证者”
离开花卉园,团队抵达了景洪港。景洪港坐落于澜沧江沿岸,是“一江连六国”的重要水运枢纽。作为云南面向东南亚的关键口岸,其航线辐射中、老、缅、泰等国,兼具货运、客运及旅游功能。从1994年开工建设时的荒地,到如今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的现代化港口,景洪港历经三十载发展,已成为集国际航运、跨境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见证着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的深化。
成员在景洪港的合影
西双版纳州地方海事局四级调研员肖武,自1994年参与景洪港建设,见证了港口从荒地到枢纽的全过程。他回忆,建设初期工作人员住在60年代简易工棚,离市区很远,从市区打车到港口的30元费用,而当时的月薪只有200元左右。
2001年6月26日的四国同航典礼是里程碑事件,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共同栽种菩提树,近千人参礼,六国青年友好之船启航,标志着景洪港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港口开创大件运输先例,将250吨电站机组经国际航线运抵,累计运送1.2万吨货物,破解公路运输难题。
成员访谈版纳州地方海事局调研员肖武
谈及国际合作,肖武提到曾实现与泰国青山港每周双向对开,榴莲与普洱茶的民间贸易促进友好往来。“云南好人”潘船长坚守渡口三十余年,免费摆渡缅甸学生跨境就读,成为跨境民生纽带。未来,景洪港将推进橄榄坝枢纽港建设,实现水铁联运,目标将货运量从30万吨提升至50万吨,打造智慧化、生态化港口。
接着,团队成员又对印象澜沧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祝伟进行了采访。康经理1997年投身澜沧江航运,亲历行业起伏。他参与过上湄公河航道勘察与整治,2011 年协助26艘中国船舶安全返航。他回忆,国际航线曾每周双向对开,快艇10小时直达泰国,但“105事件"后国际运输暂停,后转型短途观光游,单日最高接待近万人次。
成员采访印象澜沧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祝伟
安全是航运生命线。康祝伟介绍,船员.上岗前需酒精检测,航行中禁用手机,汛期加强应急演练。依托国家力量建立的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机制,让航道安全大幅提升。展望未来,康祝伟期待2025年9月重启国际客运,引入Al技术与新能源船舶。他寄语后辈:“要传承*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的船王精神,让‘一江连六国'的纽带更坚固。”
结语
从景洪港的航运变迁到花卉园的文化交融,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每-处印记,都在诉说着澜湄合作的活力与温度。在这里,“边”不再是隔绝的屏障,而是连接的桥梁;“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使者。未来,这些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故事,将继续在跨境传播中绽放光彩,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包容、与邻为善的中国边疆形象。
文字:连一格
图片:连一格 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