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在Ⅲ类以上水质中存活的海菜花,曾经因为洱海的富营养化而一度难觅踪迹。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带领团队承担起治理洱海的重任,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和3万余次水质采样、16万次指标分析、60余项专利技术,让洱海焕然一新、海菜花重现。
这是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与云南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上海科技人员赶赴“云”“海”之约的典型案例。沪滇两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用好协作资源、深化协作内涵,努力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近10年来,两地技术交易合同数年均增幅约26%,有力推动两地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科技合作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
7月1日,2025沪滇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举行,15个科技合作协议现场签约,涉及 “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靶向调控创新产品研发及应用”“花菜类新品种在云南主产区的示范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协议”等,开启合作新征程。
沪滇两地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合作。2000年以来,省科技厅聚焦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立项支持合作项目247项,带动社会资金近8亿元,产生实际经济效益超17亿元。
聚焦国家需求,支持上海交大团队与中船云南昆船合作完成国家专项装备从材料研制到型号批量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聚焦民生保障,支持淼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云南建设300余个自然能提水项目示范工程,帮助解决75万人口、70万余亩农田灌溉、96万头家禽和牲畜用水问题,覆盖地区每年可节省电费、维护费约2亿元。聚焦生态保护,牵线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与大理州政府开展“洱海流域近岸村落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30套示范性污水处理系统得到应用,改善了洱海水质。聚焦产业发展,支持复旦大学与云南企业合作“云南永平C9苹果酒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项目,生产线自投产以来累计取得超2900万元经济效益;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推进食用菌新品种在滇产业化示范,推广销售“申香”系列香菇新品种2150万棒,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超100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沪滇科技合作正从单向输入向双向赋能转变。主要培育害虫天敌的云南峰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生态绿色除虫的核心技术,可应用于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如今,这种生态绿色除虫方法已经从云南推广到上海金山的大棚中。入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的云南巴莱咖啡有限公司加快建设分子精品加工实验室,并与昆山、上海企业合作开展先进设备研发。
建立40余个技术转移分支机构
为持续强化创新合作机制,两地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沪滇合作,多次带队互访考察,协调推进重点任务,先后签署多轮科技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对口帮扶与科技合作,推动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依托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等专业机构,开展各类科技管理培训班60余期,培训人员超7000人次。
在开展科技合作的同时,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沪滇两地携手承担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获省(市)级科学技术奖50项;推动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44个,以柔性引才方式,推进两地高层次人才及优秀科研团队交流与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建立各类技术转移分支机构40余个,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孵化服务平台建设(一期)”项目,支撑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共推技术示范基地,先后成立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普洱分中心、红河分中心,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迪庆高原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助力当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此外,双方共举办九届“沪滇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参与单位超270家,对接项目600余项,签约项目近270项,成交金额超30亿元。在2021年、2023年活动中,两地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先后为“自然能提水技术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等6个项目示范点授牌。在2024年活动中,上海市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青浦区科委与德宏州科技局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野生食用菌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示范基地”等10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接下来,省科技厅将发挥沪滇两地已建平台、合作项目、援滇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科技赋能支撑两地资源、园区、口岸联动发展;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储能等领域,以科技加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深度融合,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