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正文
印象溪龙
人民日报海外版    07-21 11:22:51

e9ac3118-bcf4-491a-8d0a-72f3a696fef5.jpg

游客在白茶原畅游。溪龙乡供图

未到溪龙,已听过许多关于溪龙的传说:有人说,在溪龙,能穿越到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也有人说,在溪龙,能品到900多年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描写的白茶;还有人说,在溪龙,能感受100多年前吴昌硕笔下“踏尽千山,独此地无涯”的诗与远方韵味……

风景之中有故事

地名,是鲜活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溪龙,取仙溪水曲折、蜿蜒似游龙之意而得名,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东北部,是一个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万人的小山乡。在这片土地上,风景之中有故事。

80万年前,一群古人类走进翠竹绵延、溪水萦绕的溪龙,此处既有密林藏身,又能找到充足的食物,于是他们在此定居,过上了傍水而居的原始渔猎生活。后来,他们走出山林,学会了耕种,制作出粗陋的陶器,驾驶木舟穿梭于碧水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被世人称为越人。这一史证,源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马坎遗址,为之佐证的是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八亩墩越国王陵。

被称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的上马坎遗址,距溪龙乡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2004—2005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在此共发掘出500余件石制品,其中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相当于现代人的斧、铲、刀和锤。这里石制品分布密度大、种类多、延续时间长,显示出古人类在此区域活动频繁,其最早年代距今80万年前,是浙江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对研究古人类行为模式与环境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迁徙、演化、分布提供了新资料。

一件件石器走过时光长河,记录下远古人类的历史,如今,一批批游客为感受历史脉动、触摸古人类文明,慕名来此“穿越”。为重现历史场景,让遗址“说话”,让历史有声,投资千万元的上马坎遗址文化公园正在紧锣密鼓规划建设之中。

好山好水出好茶

走进溪龙,一折似诗,再展似画。

从空中俯瞰,山脉如龙蛇起舞,蜿蜒似一道绿色长城,溪水在山谷间轻盈跳跃,既雄浑壮美,又千娇百媚。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是溪龙连接世界的一条纽带。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900多年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白茶。

这失传已久的白茶在哪儿?

1980年,安吉白茶的母树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被发现时仅为单株。为抢救这一珍稀植物,科技人员通过扦插技术在溪龙乡黄杜村培育,从几株到几亩,成功后扩种万亩。2006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权威茶叶专家论证,认定安吉白茶就是《大观茶论》中所述的“白茶”。

其实,安吉白茶不姓“白”,只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每年春季,新生叶片都要经过一个可逆的白化过程,当气温在19℃—23℃时,叶片玉白,叶脉翠绿,状如凤羽,而超过这一温度区间,叶片便自然复绿。炒制成茶后,其形如兰蕙,色泽翠绿,属绿茶,它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3至6倍,这造就了它汁液丰沛、香味浓郁、清幽沁心的独特风味。

“新村民”在这里筑梦圆梦

溪龙吸引许多人走进来赏美景,留下来享机遇。

2019年,上海爱家集团总裁李彦漪来到溪龙,看到茶园如块块碧玉镶嵌于绵延不断的山间,一垄垄茶树顺着山势层层环绕、铺排,十里清幽,无边翠色。“在如此绝美的山水间,我宁愿变成一株白茶”。这位90后“海归”决定到溪龙投资60亿元建设“白茶原”项目,成为安吉青年入乡第一人。

2021年,李彦漪在溪龙乡成立“数字游民公社”,吸引一批从事互联网技术、创意类和自媒体运营等职业的年轻人来风景里办公。溪龙也有了“数字游民”第一乡之称。在李彦漪看来,优质旅游项目体验绝非静态景观的简单呈现,只有服务与内容持续创新,才能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这些“数字游民”在溪龙多则住三五个月,少则十天半个月,既是“高参”,又是“铁粉”,还是广告员和体验官。

黄杜村万亩茶园内,观景平台依山势而建,立柱悬空,以向外延伸拓展空间。立柱下原本杂草丛生,李彦漪却如获至宝,对立柱下空间进行精装修,安装上12米长的推拉玻璃窗。建成后,窗外是万亩绿色茶园,室内开设一片叶子茶饮空间,以安吉白茶为基底制作新茶饮,让游客喝着茶饮看窗景。这一茶饮空间开业后广获好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茶园边原有几幢闲置的农房,如今,有的农房变身达芬奇花园,种植可食用花卉,让孩子体验花瓣变佳肴的快乐,既是自然教育营地,也是亲子游乐场;有的农房成了窑烤面包房,让游客前去寻古闻香;有的农房建成树下小白屋,按欧式风格设计装修和供应菜品,让游客在溪龙感受异域风情……溪龙的新业态、新场景越来越多。据统计,从业者中有三成是曾经的“数字游民”,他们留下来成为“新村民”。截至目前,共有5万多名大学生在安吉乡村筑梦圆梦。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如今,安吉已种植白茶超过20万亩,且已从单纯的茶产品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2018年,黄杜村20名党员向三省五县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助力脱贫攻坚,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全国各地现已种植超400万亩安吉白茶。

溪龙人凭借一片神奇的叶子与世界对话,茶园变景区,茶厂变景点,茶酒、茶食、茶化妆品等茶产业链越拉越长,从“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演绎着“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陈毛应)

编辑:王乐怡(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