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 (州气象局 供图)
德宏融媒记者 倪桂英 通讯员 侯丽艳 文/图 2025年,德宏州的天气舞台上,气温与降水的变奏曲格外引人关注。上半年,平均气温偏高,成为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年份,阶段性高温天气频繁登场。降水则呈现前少后多的态势,2至3月气象干旱突出,而西部地区雨季开始期偏早到特早。同时,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也来势汹汹,给全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暴雨洪涝及衍生的地质灾害。进入汛期后,全州各地更是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防汛形势严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在这场与汛情的战斗中,我州气象部门犹如一盏明灯,以精准的预报和科学的机制,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织密监测网络,夯实气象防汛基础
为了让气象信息更好地服务群众,州气象局不断升级加密综合气象监测站网。新建了9个六要素智能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站,全州自动气象站达到139个,六要素气象站乡镇覆盖率实现100%。同时,我州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进入业务试运行阶段,芒市新建物候自动观测仪、宇宙射线法土壤水分站、梁河土壤水分站等站点建设也有序推进。这些站点如同一个个敏锐的触角,实时捕捉着天气的变化,为气象预报提供了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持。
科技赋能预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州气象局一方面强化云南省智能预报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提升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推广应用云南雷电预警服务系统,面向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开展雷电预警专业服务。此外,加强高质量雷达拼图产品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源雷达外推和降水反演中的应用研究,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5%,平均提前量73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准确率为87%,平均提前量57分钟。
创新工作机制,协同应对汛情
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建立了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防汛“1262”预警机制,将气象预警全面融入防汛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强化预警指向性和临灾预警,落实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和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乡镇;应急防汛等部门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今年入汛以来,全州气象部门开展暴雨橙色及以上高级别预警电话叫应601人次,开展“1262”精细化预报服务1163次。
自2022年6月“1262”机制运行以来,全州因暴雨及次生灾害紧急避险转移5951人,成功避险4次462人。2023年盈江“7·28”暴雨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50分钟、2024年芒市“7·19”暴雨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70分钟,两次暴雨灾害成功避险,实现“零伤亡”,入选自然资源部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同时还受到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报表扬,切实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公众防范意识
州、县(市)两级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应急广播、网站、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及防灾减灾知识。今年以来,围绕基层防灾减灾,加强部门科普合作,多次深入边远民族村寨、山区校园、灾害隐患区域、国门口岸、中缅边境校园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27次,科普受众10057人,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
全州气象部门从监测网络建设到预报技术创新,从工作机制完善到科普宣传推广,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气象防汛工作,为我州的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守护着全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