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小莲给孩子们讲故事。 (陇川融媒记者 桂金再 摄)
德宏融媒记者 杨国平 蒋薇 寸超 7月的德宏,骄阳似火,蝉鸣聒噪。在陇川县景罕村委会“儿童之家”,板小莲的指尖温柔地拂过泛黄的儿童档案,额头的细汗映照着纸页间镌刻的跌宕人生。
2010年,中国儿童福利项目惠及德宏。板小莲成为德宏州首批儿童主任。从此,村里被遗忘的角落便有了她坚定的身影。推开小恩(化名)家篱笆门的那一幕,她至今难忘:昏暗的灯光下,瘦弱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写作业,单薄的衣衫在四面漏风的屋里轻轻摇晃。“孩子,这么冷的天,家里怎么就你一个人?”面对询问,年仅10岁的小恩只是怯生生地回了一句:“习惯了。”这句话像针扎进板小莲的心里。
小恩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留下她孤身一人守着破旧的老屋。窘迫的家庭条件,让小恩濒临辍学。板小莲四处奔走,为她申请资助,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没有交通工具,板小莲只能徒步往返近六公里家访,有时还要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这份不懈的坚持,最终引领小恩一步步走出大山,改写了命运。
每次板小莲刚到村口,正在嬉闹的孩子便奔向她。“妈妈,周末能不能早点开门,我想去画画。”“妈妈,还想听您讲故事。”……分发糖果的瞬间,孩子们的笑脸灿若星辰。
无数日夜的坚守,让“妈妈”成为孩子们对板小莲最亲昵的称呼。如今,已获得儿童主任高级资格认证的她,正以更专业的行动护航孩子们的成长。
六十公里外,瑞丽市俄罗村委会的“儿童之家”,瑞应正在小心擦拭着贴满照片的墙壁,眼角的风霜无声诉说着十五载春秋的坚守。从代课教师转型儿童主任,她将村委会角落里几张破旧的桌椅,用双手和爱心打造成孩子们的快乐港湾。跳皮筋、捉迷藏、讲故事……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心扉渐渐敞开。
众多笑脸里,小亮(化名)的故事刻着最深的痛与爱。父亲入狱、母亲离世,他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病逝,正读二年级的小亮彻底失去依靠。瑞应为其申请帮扶时,因缺失监护人陷入僵局。“我来!”她斩钉截铁,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经多方努力,小亮最终进入特殊学校。离别时,他紧攥瑞应的手,一声“妈妈”,让这位坚强的女人泪湿眼眶。
“没有瑞应妈妈,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今,在外地工作的小岩(化名),时常回村看望瑞应,协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为村里的儿童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五个寒暑更迭,“爱心、耐心、责任心”在简陋的“儿童之家”酿出了最醇厚的希望。从这里,走出了警察、医生、教师……他们回村的第一站,永远是那个充满笑声、永不关门的“家”。
“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充满希望。”“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就不会离开。”在德宏州倾力守护“一老一小”民生的画卷里,无数个如板小莲、瑞应般扎根基层的“妈妈”,成为困境儿童遮风挡雨的坚实屋檐,更是驱散阴霾、照亮前路的最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