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曝光山西运城市稷山县部分农村新公厕“建而不用”的荒诞现象: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公厕常年紧锁,村民仍使用异味刺鼻的旱厕,公厕仅在领导视察时临时开放。评论区中不少网民反映类似情况在多地存在。这一“只建不管、只为迎检”的畸形操作,撕开了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顽疾的冰山一角。
从表面看,这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思维在作祟。某些地方官员将修建公厕视为政绩展示的窗口,热衷于“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却忽视“用得上”的实际功能。崭新的瓷砖、锃亮的门窗、齐全的设施,在上级检查时确实能营造出改厕成效显著的假象。然而,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让村民的真实需求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当资金被用来堆砌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民生工程的本质就已被扭曲。
透过现象看本质,公厕锁门现象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中央三令五申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到了基层却变形走样。这种情况的危害远超资源浪费本身,当村民发现承诺的便利沦为镜花水月,当旱厕的刺鼻气味与新建公厕的铁锁形成刺眼对比,政府公信力就在这种反差中逐渐流失。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兑现力,若惠民工程屡屡变成伤民工程,不仅会动摇政策执行的群众基础,更可能消解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标本兼治。即要拓宽监督渠道,让村民真正成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评判者;又要健全问责机制,对搞形式主义、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严肃追责。但最根本的,是要重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地生根。只有当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的目标一致时,农村改厕才不会沦为锁起来的风景,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农村公厕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水平的一面镜子。锁住的公厕背后,是被锁住的为民服务初心。只有解开这把形式主义之锁,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这不仅关乎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更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黄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