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要闻 正文
小初衔接重在铺路
昆明日报    07-22 09:35:47

1461752778081622.jpg

51121752778081637.jpg

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资料图

前些天,昆明学生瑜瑜参加了一场难忘的毕业典礼,她和相伴6年的小学老师、同学说了声再见。这个夏天过后,她和同龄的小伙伴就要迈进初中的校园。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将面对学业压力增大、社交需求扩大和自我意识成长等。在好好放松、享受假期生活的同时,不少家长像瑜瑜的父母一样,既想帮孩子顺利过渡,又怕走弯路。小初衔接究竟该怎么做?记者走访了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大家一同寻找答案。

现实问题:

近八成家长做过准备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对于学段衔接的需求,昆滇教育微信公众号发起一项调查,从对衔接学段关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渴望得到哪些帮助等角度进行信息采集及数据分析。

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有37.14%的家长正密切关注小初衔接,近八成家长主动为孩子做过学段衔接准备。他们担心孩子即将面临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学习科目增加、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希望能够获取更多教育衔接的资源。

一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策持续强调学段衔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导师罗华玲博士介绍,全国各地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同时,基于地方实际,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学段科学衔接实践探索,已形成一些富有成效、较具特色的典型案例。但相关文献也显示,学段衔接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未能从学科的完整体系出发,无法保证教育教学的连贯而引发的“错位问题”;家长在升学背景下的焦虑所引起的“超前速成问题”。

“教育是生命的接力,学段衔接就是接力棒传递的关键一握。” 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地理学研究的罗华玲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幼小衔接是从“游戏场”到“学习场”的软着陆,小初衔接则是自主管理及思维转型的关键跃升期。可不少家长却把这场跨越当成了“冲刺跑”,暑假忙着给孩子报“速成班”,反而打乱了节奏。

核心挑战:

不是“学多少”而是“怎么学”

昆滇教育微信公众号的这项调查显示,34.2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初衔接阶段面临的更大挑战是科目增多导致压力大,关注青春期变化、觉得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各占32%左右。

调查结果与专家的判断相吻合,罗华玲表示,大家需正视小初衔接的核心挑战——学科知识量陡增,初中科目数量大增,知识迁移要求高。

“小学是‘学知识’,初中是‘用知识’。”如昆明市第三中学滇池星城教师陈慧所说,初中学科数量激增,学习难度增大,知识从基础认知转向系统化抽象化,课堂容量更大,教学节奏加快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相应提升了。能力培养也从记忆模仿转向逻辑推理、综合应用,同时兼顾多学科任务的时间管理能力。

更关键的是,11岁到13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早期,抽象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独立意识增强,情绪变化常如“过山车”。学习效率亟须提高,思维推理能力的渐进发展,都不是靠一味抢跑就能达成的。

暑假作为做好学段过渡、新阶段学习准备状态的黄金期,直接影响学生在新阶段的适应发展及成长体验。罗华玲建议家长,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慎买多学科大量练习册及配套小升初速成学习课程。

护航组合拳:

做“脚手架型”家长

针对小升初家长的顾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团委书记李爱冰综合了学校初中各科老师给出的适应性建议。

以初中语文为例,课本内容更丰厚,表现在古诗文增多、篇幅增长,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更多,更强调分析解读与生活运用,体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更多样,情境化、任务型的考查更灵活。那这个暑假,学生可以在语文上做些什么呢?可以行路,去探寻家乡的历史文化;可以读书,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繁星·春水》《草房子》《世说新语》等,通过书籍引领去感受丰富生活、去体味百味人生;可以练字,每天写一小张,让自己更加笃定而心安。小学数学重视基础运算,初中数学会更加复杂,假期可以做好数学知识的巩固与预习,并且做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如看数字找规律、图形推理、实际应用题等,培养归纳、类比、逻辑推理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配合就尤为重要。罗华玲建议大家做“脚手架型”家长,从传递焦虑转向科学护航。通过暑期家长核心支持行动,替代学段衔接误区及焦虑行为。在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方面,推荐“四阶段时间管理法”:玩乐休闲期(1—2周)→学习整理期(系统梳理小学知识,温故1—2周)→劳动研学实践期(基于小学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劳动研学实践,1—2周)→适应发展期(预习初中新知,建立小升初学习初步认知,形成自属的教育最近发展区,2周)。同时,注重学科思维过渡及综合应用,帮助孩子基于现实生活的活学活用,扩大阅读量,实施“主题阅读链”,实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应认知体系的初步立体化构建。还可以充分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做好预习。  

当前,省市正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昆明市很多学校推行跨学段同课异构,开展双向交互浸润教研,学段衔接已成为协同育人的全域行动。所以,罗华玲认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与其催促孩子“超前学、速成学”,不如支持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好习惯,攒足对初中生活的新期待。就像瑜瑜在日记里所写的:初中,我准备好来找你啦!(昆明日报 记者张丽亚 余苏晏报道

编辑:王乐怡(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