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座机,供邻里免费拨打30年;一串钥匙,替街坊义务保管20年;一盏夜灯,为回家路照明10余年——在长沙天心区熙台岭社区,孙美华的名字街巷皆知。
她有很多外号:“电话阿姨”“钥匙阿姨”“留灯阿姨”……外号各不相同,内里指向的温热却是一样。
今天,跟小布一起走进暖心阿姨:孙美华的故事。
免费电话三十年
“人家帮我,我帮大家”
孙美华的小店在熙台岭社区一条小巷里。乍看普通,却处处透着暖意:门口免费供应茶水,时刻备着急救药箱,收银台上还摆放着一部可免费使用的座机。

“1995年装的电话,之后就一直免费给大家打。”孙美华说,以前自己借邻居电话,对方没收钱,这份情她记在心里。“人家不收我的钱,我装了,也给大家免费用。”这一免费,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来,座机换了几台,孙美华怕座机突然坏了,别人没电话用,还多买了几台备用机。她时常擦拭消毒,只为让使用者安心。如今用座机的人少了,但孙美华没撤机:“总有老人不会用智能机,还有在学校的孩子没手机用,他们需要。”
这份坚持换来了真情。“他们有好事,第一个告诉我哩!”经常在小店打电话的孩子得了奖状,还没来得及告诉家人,就跑到店里给她看。孙美华回忆起这些小事,嘴角总是不自觉地上扬,“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做对了,很有价值。”

保管钥匙二十年
“信任,要用责任来对待”
孙美华的暖心举动还有很多。
2001年起,有邻居把备用钥匙存在孙美华店里。小小钥匙,她看得极重:“这是一份信任,我要用责任来对待。”
她专门准备小篓存放钥匙,并放在监控最显眼处。她嘱咐家人,除了她本人,任何人不能动这个篓子。遇到非本人来取,孙美华格外警惕:“谁让你来的?”“让本人打电话!”“钥匙啥样?”一连串问题,只为万无一失。“现在科技发达,声音样子都能模仿,我要对得起人家信任。”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换来邻里百倍信任。她陆陆续续保管了几百片钥匙,保管最久的一片,长达二十年。
凌晨留灯十年
“看到灯,就知道到家了”
小店墙上,贴着一张小海报:“连续十年,为晚归的人亮一盏灯,照亮回家的路。”

故事始于2012年。那时,孙美华还在路边摆摊卖当归蛋。常来光顾的夜班女孩们聊天说,阿姨收摊关灯后,小巷就有些冷清,让人有些害怕。虽然巷子里也有路灯,但孙美华家的灯亮着,女孩们就感觉有人还在营业,也就安心许多。孙美华默默记下了。自那以后,她收摊时间越推越晚,打烊后也必定留下一盏灯,亮到天明。
“阿姨,我一拐弯看到这盏灯,就知道自己回家了!”听到女孩们的话,孙美华觉得“特别值得”。如今店面换了位置,这盏深夜的灯,依然每晚亮起,如同家的守候。
六十年光阴:善行照亮邻里情
30年的免费电话、20年的钥匙保管、10年的深夜留灯,这组时间数字相加,恰巧等于孙美华的年龄——60岁。这温暖的巧合,恰是她多年善行的注脚。
小店墙上摆满了奖状:“长沙好人”“身边雷锋”“湖南好人”……孙美华打趣道,之前有人问她,墙上摆的是不是拿来卖的奖状壳,她笑着将奖状拿下来,每一本打开,里面都是孙美华的名字。

熙台岭社区书记张艺介绍,孙美华先前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生活上有较大的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给她申请了低保,街坊邻居也经常为孙美华一家提供帮助。孙美华回忆,当时张艺对她说:“坚持就是胜利,明天会更好!”这句话孙美华一直记在心里,还设置成了自己的签名。对于社区和街坊的帮助,她一直感激在心,孙美华的热忱也来源于熙台岭居民的赤诚。
孙美华的女儿陈霞记得,即使当时家境困难,妈妈也坚持带她去福利院做公益。“她让我明白,善不分大小,尽力就好。”如今,这份善意也传到了女儿身上,陈霞说,自己会把妈妈的这份精神延续下去,向社会传播更多善意。
如今,熙台岭社区附近周边居民几乎都认得孙美华。走进小店的人大都会笑着与她打招呼,邻里拿了特产、野菜也总想与她分享。“这里的邻里关系让人羡慕嘞!”孙美华和邻居们一起,绘就了长沙美丽的邻里图景。
一部电话、一篓钥匙、一盏小灯……孙美华说,自己做的都是一点点小事。但正是这一点点积累,让她成为所有人钦佩的“湖南好人”。“希望更多人从小事做起。”孙美华期待,作为“好人之城”的长沙,能够有更多人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