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智惠云岭”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茈碧莲在洱海源地人工培育复种及人文活动举行
昆明信息港    07-23 19:48:31

7月21日,在洱海之源——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茈碧湖北岸,一个聚落特征明显的白族聚落村寨——梨园村,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举行授牌仪式,向当地白族居民阿建新家授予“智惠云岭——科学家科技赋能志愿行动实践点”牌匾,开启“智惠云岭”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茈碧莲在洱海源地人工培育复种及人文活动的序幕。

图片 2

洱海之源——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

图片 1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向洱源县梨园村白族居民阿建新家授予“智惠云岭——科学家科技赋能志愿行动实践点”牌匾。

作为本次活动的牵头人——中国高原湿地研究首席科学家,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首席顾问,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宇明教授表示,本次活动旨在组织包括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专家等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员专家深入茈碧湖沿岸开展茈碧莲调查,与洱源县环保部门和当地村民密切合作,指导村民开展茈碧莲原生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培养出幼苗后在茈碧湖适宜地点开展回归试种。同时,结合当地白族自然村对茈碧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义,形象生动地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图片 4

中国高原湿地研究首席科学家,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首席顾问,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宇明教授与洱源县中学生志愿者陈国琪就茈碧莲幼苗的人工培养科普知识进行交流。

图片 3

图片 5

茈碧花(学名: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又名茈碧莲或子午莲,每日中午12点至下午4点开放,其余时间闭合。茈碧花叶片呈心脏形浮于水面,茎秆细长,花朵黄白色,类似莲蓬状。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及周边地区。其生长环境要求严格,仅见于2-3米深的水域中,是睡莲科野生睡莲属的濒危物种,该物种被列入2022年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茈碧莲是茈碧湖特有的标志性物种,对水质十分敏感,是茈碧湖生态保护的指示物种,在维系茈碧湖生态系统平衡和洱海生物多样性稳定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茈碧花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仅在茈碧湖东北角泉眼处有极小原生种群残留,被列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保护云南省二级珍稀濒危植物和拯救的极小种群。2024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在洱源县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时,发现了当地村民自发地开展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措施,抢救性保护最后的茈碧莲,这一情景深深感动了促进会的生态专家,随即与村民制定了有关抢救性拯救茈碧莲的计划,今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在云南省社科联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专家会员的优势,协助和指导当地群众开展茈碧莲的人工繁育与回归种植技术。

白族居民阿建新对茈碧莲可谓“情有独钟”,他介绍道:在我们当地白族的传说中,茈碧湖中有龙王之女远嫁他方、回望故乡而潸然泪下,眼泪滴入湖中化成一朵朵洁白的莲花,人们称之为“辞别莲”后传为“茈碧莲”,湖因此得名。古籍《山海经·西山经》都有记载。我小时候茈碧莲在茈碧湖里面到处都是,长成一路一路的,很壮观、很漂亮。后来就越来越少。二零二几年的时候我沿岸寻找,有一次看到一家人种了一盆,我向他们分了一点种子回家来种,不断的发展,到现在有几百盆,很不容易。

图片 6

洱源县茈碧湖梨园村白族居民阿建新与他花了二十多年培育的茈碧莲。

后面这几年,当旅游者来到这里,就会问茈碧湖名称的起源,就会问茈碧湖的哪里能看到茈碧花、长得什么样?我就主动把他们带到家里看,大部分游客都是第一次看见,看到后就很兴奋、很喜欢,发出“喔,茈碧花原来是这样”的惊叹,还忙着拍照。同时,也表示了没在茈碧湖里看到茈碧花的遗憾,希望“茈碧花开香满湖”的盛景能早日重现。我也这样希望,村里但凡有人愿意养,我也乐意分给他们,养的人多力量就大。现在有了科学家、省里科研人员加持,我就更高兴了,相信茈碧花开茈碧湖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图片 7

从事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科研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博士陈佳福(左一),从水质要求、生长周期、繁殖技巧到种群分类,与阿建新(左二)、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项目执行负责人史晏君(右一)探讨茈碧莲的“生存密码”。

参与此项目的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书记彭建松博士及岳海涛博士、陈佳福博士表示,作为云南生态科研主力——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将在本次项目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科研保障。生态学、植物学、湿地修复等学科科研人员将参与种源收集、人工繁殖、群落构建等关键环节,并同步开展物候观测、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与监测工作。

图片 8

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项目投资人刘绍坤在调研茈碧莲的迁地保护可行性。

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项目投资人刘绍坤表示 ,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作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研与实践平台,非常愿意、也积极参与到茈碧莲的引种繁育工作中。具体包括:第一、保护濒危物种, 通过茈碧莲异地引种繁育,可有效扩大其种群数量,避免因原产地生境破坏或局部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减少甚至消亡,为云南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支撑。第二、开展茈碧莲的科研价值与技术示范研究,为云南更多的珍稀水生植物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及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实践案例。基地将依托先进的植物保育技术,探索茈碧莲的最优繁育条件,形成标准化保护方案,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拯救积累经验。  第三、开展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赋能研究。茈碧莲自古被誉为“洱源仙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成功引种后,既可促进传统莲文化的传播,又能结合洱源湿地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第四、以茈碧莲在洱海源地人工培育复种及人文活动为研究对象,为跨区域珍稀物种保护、资源共享及技术交流树立样板,为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供示范,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作贡献。 

图片 10

中科院博士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巩合德教授为洱源县梨园村白族居民阿建新家挂牌。

中科院博士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巩合德教授表示,促进会将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政策倡导、社会资源整合和公众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科学家科技赋能志愿行动,协同地方政府与乡村,推动形成多元参与的茈碧莲保护治理格局。将牵头开展科普宣传、生态文化传播及公众志愿服务活动,强化茈碧莲保护的社会基础与群众认同,积极引导绿色发展理念在洱源落地生根。不仅要将本次活动做成科研力量服务地方生态保护的又一典范,还将把活动做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图片 9

洱海之源——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茈碧湖北岸的白族聚落村寨——梨园村星光璀璨。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