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4日至18日,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文学院纳西语专业师生、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及附属小学师生代表,组成“石榴红青春映边疆”社会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足迹,赴丽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跨越大学、中学、小学学段,旨在通过社会大课堂深化思政小课堂,探寻民族团结进步密码,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实践团首站探访丽江木府。这座见证纳西族历史变迁的宏伟建筑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师生们通过实地讲解与访谈,深刻体悟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时代内涵。府内“报国”主题匾额、“万卷楼”珍藏的民族典籍,生动展示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甄昕宇在现场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贯通大中小学的实践研学中,引导学生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树立报国志向。
云南民族大学师生在木府聆听民族团结历史讲解
大中小学生代表在木府庭院内交流学习体会
在东巴文化研究院,师生们沉浸式体验纳西族东巴文化魅力。省级非遗传承人和秀东现场绘制蕴含纳西族宇宙观与智慧的“巴格图”,并指导大家学习书写“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通过专注临摹和用彩泥塑造吉祥图案,师生们切身感受古老文字的生命力与非遗技艺的精湛。研究院展厅及博物馆内丰富的典籍、神轴画、民族服饰等展品,系统呈现了纳西族的宇宙观与文化内核。特别设立的维吾尔族服饰展区,与纳西服饰交相辉映,直观展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深化了“美美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师生学习并体验东巴文书写
实践团成员在东巴文化研究院体验非遗彩泥塑形
实践团深入聚居着12个民族的新义社区,学习其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治理经验。在社区,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了非遗河灯制作和主题绘画活动。大家围坐聆听河灯文化渊源,亲手绘制、裁剪、粘贴,共同点亮象征民族团结、汉纳文化交融的河灯。这一实践过程,成为一堂生动的民族文化交融课,让不同学段的学子在协作中增进文化认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凝聚力。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学学生在新义社区制作象征民族团结的河灯
在丽江师范学院,实践团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通过展览参观、互动体验和专题宣讲,师生们接受了一次系统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瑜敏以茶马古道为切入点,作了题为《石榴花开别样红——丽江实践》的专题讲座,为全体师生呈现了一堂贯通各学段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环节中,不同学段的同学们共同书写民族团结主题书签、参与民族知识问答,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深化了对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云南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张瑜敏在丽江师范学院作民族团结主题宣讲
师生参观主题教育馆
实践团最后一站走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文林村。师生们实地了解村庄的建设发展历程,在刻有东汉时期《白狼王歌》的石碑前,感悟穿越千年的民族团结精神。通过调研走访,深入学习了文林村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
实践团成员在文林村了解民族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此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开展的丽江实践行,是云南民族大学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活动围绕“文化浸润、社区共治、理论铸魂、乡村见证”展开,通过大学、中学、小学师生共同参与的“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学段贯通、资源共享与情感共鸣。师生们在沉浸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中,深刻体悟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成功实践和强大生命力,有效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现实重要性的认知,有力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坚实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